柏金遜症屬神經退化症,成因是腦內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所致,這些細胞一旦死亡便無法再生,故此病情無法逆轉。現時全球已進行多種尖端科研,希望找到治療新思路,其中被譽為新世代治療的個人化幹細胞治療是其一。
幹細胞治療的研究目的,均指向逆轉細胞的死亡。簡單而言,人體細胞始於受精卵分化形成胚胎幹細胞,然後再分化成過百種不同的體細胞,而受精卵帶有的「萬能幹細胞」,堪稱所有細胞的源頭。
約十年前,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利用基因轉移技術,研究將成年細胞逆轉為「誘導多分化潛能幹細胞」(iPSCs),為醫學界的重要突破,2012年他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許多人認為此研究潛力巨大,也有科學家擔心應用基因改造技術引致細胞突變機會或較大。至於其他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亦因細胞來源成疑、胚胎細胞強大的修補能力容易失控,嚴重或可致癌的隱憂,令研究一直存在爭議。
近年,香港浸會大學展開另一研究方向,成功以帶磁力的納米因子配合磁力共振技術,直接提取腦室(腦部中央位置)的腦神經幹細胞,經實驗室培養後,可分化成多巴胺細胞,將之注入患者腦部,便有直接補充多巴胺的作用。這技術的可行之處在於我們使用病人自體的幹細胞,道德爭議大減,亦沒有捐贈者問題及基因改造的風險。此技術已獲美國專利,一些腦神經專家亦認為應用於治療上屬可行方法。
許多病友組織非常關注我們的研究何時可應用於病人身上。研究團隊現正致力收集更多安全性及療效等數據,若有足夠數據確保研究絕對安全、且有足夠的研究資金,便可踏入臨床研究階段。我們的目標是有望在五年後可申請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
(柏金遜症200周年系列之七)
作者為香港運動障礙學會副主席及浸會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翁建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