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07-06 04:30:00
日報

水腫不可忽視

分享:

相信不少人尤其是女性,經常睡醒發現自己面部及腳部浮腫,不僅影響面容,更顯得不夠精神。借用咖啡、按摩霜等可紓緩一時,但卻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為何會出現水腫?中醫認為,水腫主要是由於水液代謝障礙,水邪留滯體內、氾濫肌膚而引起,類似現代醫學中的腎臟或心臟疾病、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障礙等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素問》曰:「諸有水氣者,腫先見於目下也。」可見不少人的眼下腫脹,也是水氣停滯的表現。除了面部、腳部的皮膚水腫外,若水氣停留在其他位置也可出現不同症狀,如小便不利、腹部脹滿、咳喘等。

adblk6

水屬陰,其性本寒。水氣病的形成,主要是陽氣衰微,水停不化,或平素身體虛弱,又外感風邪、水濕。如同地下有攤水漬,若有陽光,則會很快曬乾。但如果長期處於陰雨天,則水濕難以清除。除此之外,氣是水液運行的動力源泉,氣虛或氣的運行受阻,也可導致水行不利,病變臟腑以脾腎最為重要。醫聖張仲景曾言,「血不利則為水。」所以血行不暢,瘀血內阻,膀胱氣化不利,廢棄之物無法排出體外同樣導致水液停聚,泛溢肌膚而為腫。

如何解決此問題呢?古代醫家也給出了答案,「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因此,平時易水腫的人,可多曬太陽出汗排濕,同時減少生冷、甜膩、過鹹食物的攝入以免傷害脾腎。夜晚不可過量飲湯水,否則水濕難以代謝,反而困在體內。可多食用健脾補腎祛濕的食物,如淮山、扁豆、黑豆。若平時喜愛煲湯,可煲粟米鬚水、花生眉豆雞腳或鯽魚湯同樣有去水腫的功效。並且可多按摩祛濕的穴位,如陰陵泉、水分等。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註冊中醫師王譽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