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5-03-09 06:55:00

消失的支架

分享:

冠心病屬慢性疾病,部分患者服藥後病情未見改善,又或者其中一條主動脈血管閉塞情況多於70%,又或是血管病變地方涉及主要關鍵位置,醫生便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通波仔」手術,減低猝死風險。

「通波仔」手術即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利用心導管進入患者心臟血管狹窄的部位,通過可擴張的球囊將造成血管狹管的斑塊擠開,讓血流回復暢順。為減低血管壁回彈及急性栓塞的問題,醫生會在手術中同時植入支架,支撐血管壁。

傳統上,支架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裸金屬支架,第二種為藥物塗層支架,藥物塗層支架是指在一般的裸金屬支架表面塗上藥物,當支架植入血管時,藥物就會釋放到血管內壁受損傷的位置,從而抑制平滑肌及血管內膜增生,令復發率降低至僅約一成。手術後,患者需服用至少一年或以上的雙抗血小板藥物,降低血栓形成機會。

藥物塗層支架近年亦有新發展,醫學界研發出一種可溶性支架,能被人體自然吸收,約於兩年內分解消失,令血管重獲自然收縮的功能,亦不會阻礙日後需要作搭橋手術的安排。此技術特別適用於比較年輕的病人,但由於可溶性支架物料的支撐力較弱,並不適合於嚴重鈣化的病變。事實上,目前主流的使用仍是以金屬支架佔多數。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