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名校學位競爭激烈,學校恍如戰場的環境,一聽到「資優」二字,便恍如有一道光環加諸在兒童身上。不少家長認定,「資優」兒童便一定是「學業成績好」,但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根據本港教育局列出的定義,所謂的「資優兒童」,範疇其實很廣,除了大眾所知的智力達高水平(IQ 130或以上)外,舉凡兒童能在語言、數學/推理、肢體運動、社交及音樂等多元智能層面中,顯示出優異的成就或潛能,都可被視為「資優生」。
換句話說,過往社會只視IQ為判斷兒童是否資優生的唯一標準,明顯並不全面。實際上,智力測試只是評定資優的其中一個方法,不能依靠單一測驗來評定他們是否屬資優;許多資優兒童甚至對於學校課程感到沉悶,被安排「跳級」後,學業成績亦不一定較其他同學突出。臨床上,亦有資優兒童因未能在自己感興趣的專長上發展,感到鬱悶焦慮,甚至因此出現情緒問題而需由精神科醫生治療。
因此,無論是社會或是家長,亦不宜將一己價值觀硬套在資優兒童身上,若能鼓勵他們在感興趣的領域上發展所長,未來的成就可能更為輝煌。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