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3-11-26 06:00:00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重現人道主義大師的創作之路

分享: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二十四隻眼睛》

《二十四隻眼睛》

已踏入第十屆的《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每年皆為影迷帶來主流電影以外的驚喜,今年亦不例外,當中放映了向一代電影大師木下惠介致敬的《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Dawn of a Filmmaker:The Keisuke Kinoshita Story),它是一部相當有趣的電影小品,對木下迷而言,看該片猶如跟隨大師踏上旅程,一同感受其創作路上的掙扎和靈感乍現。更難得的是,對不太認識木下惠介的觀眾來說,該片可算是他們了解這位日本電影巨匠的入門階。

 

 

要數日本戰後電影黃金時代的著名導演,不少人會立即想起分別代表日本兩大店廠——東寶和松竹的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然而,跟小津同屬松竹、跟黑澤明同期出道的木下惠介,雖然在本港的知名度不及二人,但他卻是日本戰後影壇不可不提的重量級人物,他首部作品《熱鬧的港口》,於1943年就力壓黑澤明的《姿三四郎》贏得當年的「最佳新導演」。

adblk6

時值二戰尾聲,甫得獎的木下獲軍部欽點拍攝戰爭宣傳片《陸軍》,不願淪為軍部喉舌的他,拍攝了母親哭別兒子出征的場面,木下此舉因有違軍部「提高戰意」的原意,而被怒斥反戰,他即將開拍的新作因而被叫停。《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的故事便由此展開,講述心灰意冷的他向松竹請辭後,回鄉照顧病重的母親。為了逃離戰火,他不惜推著木頭車,翻山越嶺、日以繼夜將母親送到安全的地方。電影以他護送母親時所見所聞所感為骨幹,述說當中的經歷如何影響他繼續走其電影路。

 

 

在片中找尋木下惠介的電影元素

《我》片是曾主理《蠟筆小新》的原惠一首部真人電影,他採取了平實的手法,來重現木下當年走過的那段山路,片中整個護送過程的氣氛,皆由一名協助木下(加瀨亮飾)搬運行李的工人來帶動,他直腸直肚的說話和行徑,以及樂天健談的性格,跟事業觸礁、滿臉愁容的木下成強烈對比,而搬運工人對咖喱飯的鍾愛,亦不禁教人想起木下的倫理喜劇《破鼓》(1949)內的人物。而木下沿途見到被學生簇擁的女教師(宮崎葵客串演出),則旨在說明這是木下其後的傑作《二十四隻眼睛》(1954)之靈感源頭,幸好當年軍方打壓木下的形式在於阻止他拍攝新片,而非取其性命,否則這套多次被日本權威電影刊物《電影旬報》選為十佳電影的不朽經典反戰電影便無法面世了。

adblk7

 

 

風格多變的人道主義大師

木下惠介從影55年,拍過49部電影,最教人欽佩之處在於他喜歡不斷挑戰自己,突破既有的風格,勇於嘗試不同的題材和拍攝技巧,發揮無限的創意和野視。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亦屬此類不斷為影迷帶來驚喜、勇於拍攝風格迥然不同的電影而又出品精良的電影大師,他的13部長片皆屬不同的類型片,而且每套都是值得再三回味的佳作。

即使題材、風格和技巧多變,木下惠介的電影卻有著不變的訊息——就是對人性美善的肯定,他的電影主角不是本來已純樸善良的老好人,就是擇善去惡、迷途知返的羔羊,他的電影總給予觀眾繼續前行的正能量,當中溫暖窩心的感覺就如回到家中喝著愛心老火湯一樣。若希望進一步認識這位人道主義大師的電影,建議可從他的三套代表作入手:分別是《卡門歸鄉》(1951) 、《日本的悲劇》(1953)和《二十四隻眼睛》(1954),而從《二十四隻眼睛》和《卡門歸鄉》兩片中,觀眾更可一睹童星出身的女主角高峰秀子,如何演活年輕女教師和脫衣舞孃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

adblk8

 

 

「光影人文館」

金巴利 [email protected]

文化研究系畢業的電影工作者。追尋電影的人文關懷和藝術視野,透過影像走向世界、探索自我、反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