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12-31 06:00:00

《自由行》荒誕的團聚

分享:

聖誕新年假期,一家人外遊,跟旅行團或自由行,大可悉隨尊便。然而,可想過,有得揀不是必然?獨立電影導演應亮的新作《自由行》,正是一次不太自由的中港家庭旅行,也是只能在台灣實現的短暫團聚,因為家庭成員之一是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電影雖涉及政治流亡,但沒有激烈控訴或煽情哭鬧,而是關注在政治漩渦中,家人關係的變化。港人看來,絕不陌生。

半自傳式電影
6年前,時為演藝學院駐校藝術家的中國導演應亮,拍攝以2008年楊佳襲警案為題材的《我還有話要說》,故事圍繞楊母被強行關進精神病院的遭遇,觸動了中國政府的神經,影片雖獲瑞士盧卡諾影展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女主角獎,但應亮遭通緝流亡香港。此後,他拍過幾部短片,包括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的後雨傘作品《九月二十八日.晴》,《自由行》是他居港7年內的首部長片,也是其半自傳式電影,他找來作家兼陳慧聯合編劇,將自己與流亡妻子,換成戲中的女導演與香港丈夫,透過慎密的角色與對白設計,生活化的遭遇,如支持台獨的的士司機、為「台獨」言論道歉的藝人、純熟地變臉的中國導遊等,凸顯中港台三地的政治、體制、文化和價值等差異與角力,引發對個人身份、自由等命題的思考。


團聚,只能在彼岸
《自由行》講述中國獨立電影導演楊樞因作品《孤僻者的母親》遭封殺,在流亡香港的5年間,僅靠視像通話與四川母親聯絡,即使楊母胃癌復發亦不能親自探望,她惟有在參加台灣電影節期間,安排母親到台灣旅遊,在彼岸實現團圓夢。由於楊母只獲准隨旅行團出國,楊家三口惟有跟著旅行團的住宿和觀光安排,在酒店和景點跟母親低調「巧遇」,即使有機會坐下來傾談或拍全家幅,仍要保持警覺,還要跟兒子玩「別讓人識穿」的遊戲,以表露婆孫關係,看著三代人避忌地團聚,心感戚戚然。最諷刺是這種荒誕的家庭團聚,實是不少流亡者的共同體驗。



 

都是異鄉人?
片中不時出現楊家搭的士緊隨旅遊巴的畫面,兩車同路卻保持距離,實是母女關係的寫照。楊母是經歷過幾代政治風波的中國女性,早已習慣逆來順受;楊樞就是拒絕委曲求全,才拍電影發聲。此片無意批判兩人的取態,畢竟,面對公安審問的是獨留國內的年長母親,要定居香港的楊樞延續上一代的中國式思維,亦不太可能。近距離接觸令雙方的分歧更明顯,母女欲言又止,偶爾又會毫不留情,這種相處模式,有點似曾相識吧。故事聚焦於政治體制與壓力,如何扭曲家人的關係,甚至以「斷絕」來保護彼此。至於可自由往返兩岸三地的香港丈夫,一直代妻探母又協調旅行事宜,大概是應亮(現為本港居民)對香港的投射;片尾,丈夫陪楊母回鄉治病,鏡頭停在其證件上,港人身份仍能保他自由和安全嗎?當「被失踪」、DQ不反港獨的議員、撐台獨樂隊不獲發工作證等事件接連發生,我城變得愈來愈陌生,豈不如楊樞對身份的回應,感覺像「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