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快將結束,踏入新學年,在高舉要贏在起跑線的社會,相信不少家長已開始為適齡入學的孩子籌謀,務求讓子女一條龍入讀心儀的中小學。印度片《起跑線》的上映正合時宜,故事圍繞一對中產怪獸家長,出盡奇招為愛女報讀名校幼稚園,開宗明義諷刺教育商品化,令人會心微笑,亦帶來反思。
印度香港 一樣怪獸?
提起印度電影,不少人會想到「印度劉華」阿米爾汗的《打死不離》系列,其中《打死不離三兄弟》以學生角度批判僵化的教育扭曲人性,《起跑線》則是從家長的心態出發,一對望女成鳳的中產夫婦,用盡千方百計要讓獨生女入讀貴族幼稚園,通宵排隊索取報名表、為女兒安排密麻麻的補習班、惡補家長的面試技巧等情景,港人看來必有共鳴。影片前半段是夫婦遷居於名校網扮上等人,詼諧抵死。基層出身的Raj是從低做起的商人,不太認同太太的怪獸家長式思維,他的幽默反問不乏精警佳句,質疑傳媒追捧名校、搞排名的風氣,串爆面試培訓的公式答案空泛欠個性;Mita常掛口邊的「不讀名校便會抑鬱吸毒」推論,聽來誇張,實質是跟「輸在起跑線便註定是人生失敗組」的大論述,同出一轍,她對英文教學的推崇,跟港式追捧英語中學,分別不大。此片獲當地「電影觀眾獎」(有印度奧斯卡之稱)的最佳電影,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Irrfan Khan演中產父親Raj,演來具層次感又不失喜感,亦獲封影帝。
教育商品化 延續跨代貧窮
《起跑線》以嬉笑怒罵的手法,狠批教育制度如何加劇貧富戀殊和強化階級觀念,當夫婦為了贏在起跑線,不惜扮窮舉家搬入貧民區,以求騙取低收入家庭的25%學額,有些孩童卻是連起跑線也望不到。電影後半段是夫婦搬往貧民區扮窮人,經歷與鼠同眠、辛苦返工卻不保溫飽、糧米食水非唾手可得等,漸從友善鄰居身上學懂生活智慧,窮鄰居的憨直對答和反應,帶來料想不到的情節反差,提供暖心笑點。
戲裡的富人很高傲、窮人卻熱情,設定頗為面譜化,劇情亦不難預料,夫婦受著良心責備,最終紙包不住火,情節雖戲劇化,編導用心的細節鋪排,仍能具體反映社會的扭曲現象。Raj在名校面試中提及的「關愛、分享」,女兒在窮友伴身上學懂;窮父親自言窮足三代,最適合協助夫婦融入社區,他視教育為每個孩子的權利,沒想過爭奪學位,只希望兒子能從25%學額獲得受教育權利,否則入讀連教科書也不足的公立學校,難望脫貧,反觀豐衣足食者,豈不是搶走別人僅有的機會?片尾借一場學生表演,讓醒悟的Raj分享肺腑之言,縱是說教意味濃,卻能道破教育制度的弊病,延續著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惡性循環,而最諷刺是在場有不少富家長雖深感認同,卻沒一個敢公然拍掌附和,然後一切如常運作。
走出戲院,追捧名校的背後,反映怎樣的價值觀?社會能否為基層學童提供足夠的向上流動機會?願我們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