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10月下旬觀賞了《過時・過節》,但一直在消化這部電影,在檢視自己跟這部電影之間的那一點距離感覺。身邊有不少朋友看得很感動,甚至表示當中某些情節令他們感同身受。《過時・過節》就是這樣一面鏡子,某程度上,反照出觀看的人內心的狀況。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視乎各人用怎樣的態度與方式看待和處理家中的情與事,就算結局不似預期,卻可能是改變的開始。
大家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認識曾慶宏的名字:可能是透過他的文字作品,或是看過他的多部短片,又或是看過他為ViuTV拍攝的紀錄片節目《夜曲13》。在影像作品上磨刀10年,這次首次處理長片作品已表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家庭復和的寓言
8年前,陽(呂爵安飾)坐著母親玲(毛舜筠飾)的車,跟失業的父親旭真(謝君豪飾)和姐姐琪(談善言飾),到外婆(馮素波飾)新界的村屋一起吃冬至飯,同場還有舅父明(梁祖堯飾)。原本和諧的氣氛,明和母親卻因為一場誤會而關係破裂,明更拂袖而去。玲和旭真也因為言語上的衝突,令旭真突然情緒失控,舉刀威嚇玲。看著父親的舉動,陽護母心切,與父親鬧翻,自此離家出走。8年後,玲一家看似平靜相待,其實各有各的逃避方式,陽依然沒法原諒父親,繼續在外獨自生活。一天,表妹Joy(袁澧林飾)從英國回來,原本父親明計劃同行回來跟家人過冬,可惜沒法如願。這個冬至,這一家會否團圓?
其實,早在2012年,曾慶宏在他的第一部短片《斯悅》裡,已表達出對成長、獨立、家庭關係的關注。後來在《楊明的夏天》和《下雨天》裡,主角身處於當年香港社會運動的處境下,經歷著成長的躁動。《過時・過節》延續他對家庭和成長的題旨,骨子裡也是對身處的這個城市的一種投射——人們經歷社會運動後關係破裂,能否有團圓復和的一天?當我們看著主角陽的一家,然後再宏觀地觀看香港這個大家庭,自有多一層次的閱讀和體會。
框架內外的角度
另一方面,曾慶宏在劇情短片《下雨天》和《木已成舟》,或是在實驗短片《遇僧記》裡,也用了相當多固定靜止的鏡頭,讓觀眾靜心細看在既定框架裡,正在發生的事情。這種看事情的角度和方式,在《過時・過節》裡就更是明顯。《過時・過節》最後的一個鏡頭,跟《下雨天》相呼應,一個外在的固定鏡頭,看著室內不同框架內的人,聽著他們各自的故事,然後故事未完,生活繼續。
還記得在觀賞《遇僧記》的時候,對於當中「家家有門,門有內外,門外之見終非入門內之所知也。家家有門,門門有道,一道通,則諸道相通,門戶不同而義理則一也。」這道理印象深刻。不同的觀眾,觀賞《過時・過節》有著不同的感受,有些深受感動,有些感覺抽離,全在於看官當刻的心境。當你找到了那個觸動你的入口,你會順利進入陽的一家,更深切體會到這個「香港家庭」破裂背後的痛。《過時・過節》的一家四口各自選取了面對破裂關係的方式,有的逃避,有的嘗試學習面對,他們在某程度上,都在嘗試退一步或是行多步,期待有朝一日,會有復和團圓的時候——雖然,在現實中,那可能最終只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