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繼續同大家作另一曲目的《一條龍》比試,盡可能給樂迷看清楚音色是如何跟時間和軟體作演變,從而對軟體的選擇更得心應手。用作測試的曲目是迷幻搖滾勁旅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Tt.II),是來自The Wall 的雙唱片專輯。首先我重播1979年CBS唱片公司的《母帶》版本,好讓大家感受一下它的威力。
開始的Intro是節拍強勁的低音鼓和低音結他(Bass),震懾的音效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接著是極Rock 的主音人聲和電結他聲,音效的分隔度很寛,從而營造出更宏偉遼闊的音場,足以填滿整個聆聽空間,絕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和境界,不是一般只靠名貴硬件「死谷」可比。
接著我重播同年日本CBS發行的頭版卡式帶(Cassette)版本,開始Intro的鼓聲和Bass 明顯比母帶弱了兩成有多,人聲和電結他聲都尖了一成,但是整體表現卻仍很像母帶的影子,只是音場縮小了沒有那麼震撼而已,但仍然是一個十分hi end 的製作。
接著我重播同年美國Columbia 發行的8track 版本,開始的Intro 鼓聲和Bass 明顯比卡式帶暗淡,人聲和電結他聲的高音亦然,因為八軌帶只著重中低頻的表現(sonic punch),高音比較失色,層次感亦有所不足,但還算是一個可聽性很高的版本。接著我重播同年美國發行的頭版卡式帶(Cassette) 版本,開始的Intro 鼓聲和人聲比8軌帶(8 track)更弱和更暗淡,人聲和電結他聲亦更薄,音樂分隔度窄了所營造的音場亦窄了,只剩下中低頻還有些蠻勁。
接著我重播同年日本CBS發行的頭版LP 版本,開始的Intro鼓聲和Bass明顯比8軌帶(8 track)和美版卡式帶(Cassette)紮實和通透,人聲和電結他聲都比較自然,尤其是高音方面有點像日版卡式帶,畢景它們是同系的產品,故音效亦然。音樂分隔度很寬(日本版特質)故營造的音場亦比較遼闊。
最後我重播同年美國Columbia發行的頭版45rpm single 測試版,開始的Intro 鼓聲和Bass 比之前的所有版本都單薄,人聲和電結他聲亦更尖,感覺很刺耳,音樂分隔度很窄度至音場亦比較窄,可以見到美國的45rpm single測試版都十分不濟,完全沒有驚喜。
測試結果顯示:第一位當然是「母帶」,第二位是日本頭版卡式帶,第三位是日本頭版LP,第四位是美版八軌帶,第五位是美國頭版卡式帶,包尾是美國頭版45rpm single測試版。可以推段美國頭版LP將會比45rpm 更差。
有興趣的樂迷可以到以下網址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edit?video_referrer=watch&video_id=tRXTjqOY5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