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變身新媒體人,個個滿口IT:網上新聞應否收費、電視台搞OTT、歌曲賣MP3如何如何……醒醒吧,港鐵車廂所見,根本最多手機在打game,即無關甚麼大方向大理念,只是我們不願承認。

電競比賽已經成在體育館舉行的國際賽事,可以參賽者成為職業的比賽。(編撰)
業界不願承認,甚至整體社會不願承認,因為歌影視加傳媒養活大批在職者,敲爛飯碗情何以堪?況且,打機雕蟲小技,怎能登大雅之堂?卻忘了,人性就是愛玩、愛互動。瀏覽歌影視和新聞,本身並沒可玩元素(unplayable),遑論互動,僅限於單向接收訊息;電子遊戲按鍵定生死分高下,視聽之餘還有得動手,娛樂密集無窮。以我經驗,再精彩影劇也難令小孩子坐定定欣賞,無辦法,習慣了interactive,會嫌無所事事,尤其手指。
成年人何嘗不然?八十年代起雖說已有打機熱潮,但一直被低估──並非很多人喜歡,而是全民喜歡!過往,要回家打雅達利打Saturn或要去機舖不方便,打手提遊戲機(例如PSP)又怕疏忽聽漏電話,現在,智能電話的多元功能解決所有問題。它還從心理上征服眾生,女士和長者嫌拿着手提遊戲機尷尬,但手機,理應隨身啊,今天未慣,總有天會慣到app store download,這門生意還愁難做?人打我打,就係咁膚淺。
所以,打機像吃飯,屬基本需要,打得專業去電競,正如跑步是本能,跑得專業去奧運。至於其他新媒體,畢竟不能當飯吃。
二十年雜誌人,現職網上電視總編輯。
逢星期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