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19150203_vN.jpg?itok=1bZrQ35e×tamp=1739322648)
電影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現時觀眾可安坐影院,享受完美的音響效果,但可知這些效果是很多幕後工作者的心血,縱使現場收音的技術愈來愈精細,卻始終拍攝現場的外來干擾多,要得到精緻的音響效果,還是要靠後期混錄,有時「聲音」不獨是模仿真實的音效,而是有性格和帶動劇情的,這令到音效創作可以看成是一門獨特的電影藝術。
![](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19150205_z7.jpg?itok=_Aw2bzlB×tamp=1739322648)
關於聲音的專用名詞,英文分得很清楚,主要是對白(dialog)與音效(Foley),此外,還有配樂及特效。本片的英文名字是《A Foley Artist》,是關於台灣Foley大師胡定一的紀錄片,台灣稱Foley為「擬音」,專指隨著電影畫面、劇情而同步製造音效的工作,Foley一詞來自電影史上第一位從事這項工作的人:Jack Donovan Foley(1891-1967),他在1927年替華納片廠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Jazz Singer》進行配音。
走進音效製作的寶庫
《擬音》主要是向台灣資深Foley前輩胡定一致敬,胡師傅40年來參與無數華語電影的音效製作,見證國片最輝煌的年代,及「台灣新浪潮」興起對電影音效的新要求。《擬音》由王婉柔導演,她走進胡定一那看似雜亂無章的工作室,但實際是個寶庫,那裡藏有觀眾沒法想像的物件,做出各種逼真的聲音。
胡定一在1975年加入中央電影公司,從助理晉升至音效師,經歷「中影」數度易手,至2015年正式離開中影,現為自由身音效師,他曾以《稻草人》、《香蕉天堂》等入圍金馬獎,並在2017年獲頒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平實紀錄
《擬音》是部很平實的紀錄片,除了由胡定一口中道出台灣電影近年的變化,並高度讚揚胡定一對音效藝術的專注和投入,導演也關注這門手藝的傳承——縱使大家知道以電腦製作音效已經成為主流,新一代的音效師花大量時間在電腦「音效庫」中選取聲音來用,已經甚少用胡師傅傳統的錄音室同步錄製的方式。
難得的是《擬音》沒有因此而傷春悲秋,它橫跨中港台三地,訪問音效師(包括剛離世的香港大師曾景祥)、混音師及演員,試圖以敘述Foley的發展角度,拼湊出近年華語電影的面貌,側寫了兩岸三地電影的興衰與傳承,是一部有心及用心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