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聽了很多次《忘盡心中情》。第一次聽到這首《蘇乞兒》主題曲時,還是小學生,心中還沒有累積甚麼足以讓我忘盡的情。
1) 或許你記得我講過,不記得亦不緊要——我睇亞視大。但在成長年代,依然聽過極大量由顧嘉煇寫的無綫電視劇主題曲。
2) 因為流行。流行,就是街知巷聞。
3) 那是一個沒有網絡(推波助瀾)的年代,事物好與壞,要靠實體的人,實實在在地口耳相傳。因為沒有網絡,要看一齣電視劇,我們都只能在同一時間,坐定定,又或企在電器舖前觀看,由劇情所衍生的情緒,因而擁有共時性,是他也是你和我。
4) 因為真的已有點年歲,總算經歷過那年代,晚晚追《鐵血丹心》,然後追《東邪西毒》和《華山論劍》,好郭靖俏黃蓉,處於紛紛亂亂南宋年間,世間始終你好。因為晚晚追,主題曲聽到識背。
5) 始終太細個,加上那時候還未興由創作人主動走出來現身說法,親解自己作品二三事——作品本身自然存在著說話,但不斷作歌寫歌,更根本的原因是基於工作需要。蓬勃發展的流行工業極需要他們的創作去補充,電視劇需要主題曲片尾曲甚至插曲幫助說故事,電影需要配樂烘托,就連政府宣傳,也往往需要借助流行曲作配合,創作人就在這麼一個必須滿足大量工作需求的前提下,既投放自己心思,同時注入個人意志。言志固然重要,但如果質素欠佳,言了甚麼志,都只會得自己知。創作的人如是,負責演繹的人也如是。
6) 不是由一開始就為了寫下不朽名句而創作,而是努力創作的工作成果最終被公認為不朽名句。為了偉大而去追逐偉大,只是自以為偉大,簡稱自大。
7) 顧嘉煇音樂事業,由偶然開始,用當初自學所得來的,賺取生計,然後,遇上一個偶然的時代——香港人對自己生活(或暫居)的這個小地方,有了肯定,有了確實的感覺;不同界別的創作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努力,努力不是白做,不會得個桔,而是有收入甚至有掌聲。眾人在沒有預先約定而卻又共同共時地,建立了香港流行文化——屬於香港的流行文化,原來一個如此細小的地方,一樣可以擁有流行文化,不只自給自足自用,還能同時外輸。
8) 而其中兩個人,是顧嘉煇與黃霑。在那個偶然的時代,偶然地遇上,開始合作,一個作曲一個填詞,合力創造大量好歌——箇中的好,不因為單純曲好或詞好,而是能夠好好地兩相交融。煇黃,既是一對合作夥伴,也代表了一個時代。
9) 「大半生中,和不少此地的大才人合作過。從來沒有一位創作夥伴,能像和煇哥合作那麼愉快。和他,各不遷就,也不相讓。但半句生對方的氣的話都從未說過;居然出來的作品,好像心意相通似的。往往一看他傳真過來的曲譜,就明白他的意願,幾乎問也不必問。而有意見的時候,大家直話直說,沒有虛偽,也不婉轉,卻不知怎地,對方都接納;令我不由得不相信,和煇哥的緣份,是畢生難求的好緣。」(《黃霑與港式流行》,頁298)在2003年9月一篇專欄文章《我愛顧家煇》,黃霑這樣寫道。
10) 由那時走到現在,由只能實體捧場到用太空卡支持。昨天太近,明天不知遠定近,只知道要忘盡由過去累積的情,邊有咁易。留下來的,獅子山下,努力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