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尾,香港電影終於有兩部年度最精彩的作品——簡君晋導演的《白日之下》和卓亦謙導演的《年少日記》。這兩部作品以社會事件出發,背後充滿愛與關懷,由編、導、演到整體成績都具相當高水平。《年少日記》觸動觀眾心靈,更令不少人感動落淚。電影喚醒我們一些不想記起的成長痛苦與孤獨經歷,對於曾經想告別這世界的朋友,更是別有一番提醒——生命路上,我們其實並不孤單。
2009年,導演卓亦謙有位朋友自殺,明明在對方自殺前一晚仍有見面,卻沒察覺對方有異樣。後來,2016年,有很多學生自殺新聞,令他更關注有關事件,創作成為《年少日記》的故事。這次長片當中的某些元素與題旨,早在卓亦謙於2012年執導的短片《至少在夢裏》已關注。《年少日記》盡顯卓亦謙在編劇和導演技巧上的成熟,剛在金馬獎奪得最佳新導演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關鍵真相神來之筆
學校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班主任鄭Sir(盧鎮業飾)想找出是哪個學生企圖輕生。這封遺書喚醒了鄭Sir塵封多年的童年往事:童年時的鄭有傑(黃梓樂飾)夢想長大後成為老師,在父親(鄭中基飾)極為嚴厲的教導和期望下,經歷著一段充滿痛苦而無助的童年。鄭Sir童年時的經歷,令他對妻子雪兒(陳漢娜飾)藏著秘密與隔閡,跟患上絕症的父親關係疏離。
《年少日記》盛載著卓亦謙極度濃厚的個人感情——對學童自殺的關懷與傷痛;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教導和期望;自我於成長裡,獨自面對種種困惑的無助——完全投放和投射在整部電影裡。電影涉及幾條故事線,也關於教育、成長、親情和愛情,以首部長片來說,導演處理得非常成熟,當中在情節上的關鍵真相轉接位,更是神來之筆。兩位主角盧鎮業和黃梓樂是整部電影最亮眼的演員,前者一直默默地演出過相當多的角色,這次終於在大銀幕,欣賞到他至今最精彩動人的演出。

喚醒關懷的同理心
筆者成長的年代,就像電影裡那樣,背負著父母的期望。那個年代,教導方式極嚴厲,要是達不到期望時,會自責,懷疑自我。是以,觀看《年少日記》時,自會湧起不少成長時,在家或是在學時的回憶。相信不少觀眾觀賞這電影時,或多或少會被當中的故事所觸動,鄭有傑的經歷就像是一面鏡子,反照和喚醒我們成長中不同的經歷。看著電影中的故事,不同的觀眾有著各種程度的感受,會感到很痛,但一切是那麼真實。
電影上映前,香港有不少學童自殺的報道,似乎跟十多年前,導演當時的社會狀況沒兩樣。《年少日記》的出現,必然會讓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這課題和現象更加關注,也令普羅觀眾對身邊處於困境中的朋友更為敏感。也許,他們會像鄭Sir那樣,不知道誰在獨自應對成長的關口,但至少,我們多了一份同理心,會更懂得怎樣成為一個陪伴者,學習同行。而對於在困局中,甚或是曾經想過放棄的朋友,縱然旁人未必完全明白你的困境,但你絕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