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滿心期待一齣新戲,而最後它又totally payoff的時候,那種歡欣滿載的心情,急不及待在友儕間奔走相告,恨不得他們跟你同樣的興奮,可以談上三、四小時,一起回味重溫戲裡精彩時刻……這個10月,竟然各有一部電影和電視劇,可以去到如此水平,簡直要感恩。
撰文:Carman Chan
電影當然是《Blade Runner 2049》,電視劇就是由David Fincher領頭的《Mindhunter》。
電影不用我來班門弄斧,劇就故事大綱其實很簡單,也是改編自前FBI探員John Douglas,與作家Mark Olshaker合著的罪案實錄《Mind Hunter:Insid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就是兩名FBI探員,加一位研究犯罪心理的學者,組成研究小組,由探員在前線採訪監獄中惡名昭彰的罪犯,了解行兇心態及動機,學者在背後總結及歸納一些共通因素,以供FBI作參考。
有些人天生是人渣
在七十年代,當犯罪心理學及行為學派還未發展成熟的時候,對於社會出現一些連環殺手(當時連serial killer這個名稱都未有),背後作案動機不明,在緝兇甚至預防均束手無策的情況下,FBI內部以致美國整個防罪大環境的氛圍,卻不覺得有深究的必要,而將這些罪犯簡單歸納為「有些人就是天生的人渣」,不用為他們開脫。
我們做觀眾的很奄尖,這些年來已看過無數探討變態殺人狂魔的作品,連導演David Fincher自己也拍過不少(《Seven》、《Zodiac》),更不要說經典的《沉默的羔羊》,當中Jodie Foster飾演的FBI cadet,其實也參照過John Douglas這位原FBI探員的經歷,最初我都會有疑問,雖然對Fincher有一定信心,但也會想他還能給甚麼更多,cliché的前提會否帶來不cliché 的觀賞經驗,看畢整季,答案當然是寛心的Yes。
病態社會孕育出瘋子
Fincher式的黑暗冷調鏡頭調度及攝影,剔;疏離沉重的推進節奏,剔;主角們低調不過火的演出(Jonathan Groff、Holt McCallany及Anna Torv),剔;可堪細味的對白(「你不知瘋狂腦袋是怎樣子的,又如何能夠捉到他們?」),一一都剔晒;最大驚喜位是重犯Ed Kemper(Cameron Britton飾)這個大塊頭角色,身高6呎10、智商145,將連殺八人包括母親的罪行輕描淡寫,如像到街市買餸般輕鬆平常。
基本上Fincher將他成功的方程式照辦煮碗重煮一次,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話,大可以問導演有沒有更上一層樓,而我覺得能這樣引發思考的作品,能夠無瑕重作經已很了不起,第一集Holden女朋友援引社會學經典觀點,很值得大家深思,要問的不是那些連環殺手為甚麼犯下這些恐怖血腥罪行,而是有甚麼樣的社會,就有怎麼樣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