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4-08-02 04:29:28
日報

鐵塔淚影

分享:
鐵塔淚影

鐵塔淚影

「家底」夠厚,加上膽識夠,法國鬼才導演Thomas Jolly將聞名遐邇的巴黎反轉再反轉,於奧斯特利茨橋(Pont d’Austerlitz)與耶拿橋(Pont d’Iéna)之間搭建延綿6公里的流動舞台,在全球目光的見證下,上演一場空前絕後的奧運開幕典禮。

 根據《世界報》(Le Monde)報道,破天荒在戶外舉行、長達240分鐘的塞納河大匯演,埋單至少要1.2億歐元(約10.1億港元),是2012年倫敦奧運開幕禮與閉幕禮3,600多萬歐元(約3.1億港元)製作費的三倍。

 相隔一百年後奧運重返花都,開幕禮告別傳統的體育館(Stadium)走到街頭,舞台空間大增,加上巴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若要說好城市故事,恐怕就算表演「直踩」四日四夜也不夠,何況只有四小時?撇開最容易理解的運動員進場不說,從〈Enchanté〉(喜悅)到(Éternité〉(永恆)合共12個篇章,糅合城市風景與法國人的性格,將歷史、歌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建築、時裝,以至多元性向文化等元素共冶一爐,令人眼花繚亂。

 正因為開幕禮涉獵內容既廣且深,基本上每個篇章都可以花時間認真研究和解讀,別說本地四家電視台的主持在直播期間偶爾失語甚至失言,就算主持團隊之中有像Sony Chan那樣的「法國通」,也不一定能夠對鏡頭呈現的所有內容有反應講兩句繼而分析──不知道是否上一代的電視製作訓練隨時日發展變成行規,從小看過那麼多屆奧運開幕,去到2024年,仍然聽到一班主持人直播時從頭到尾集體「口水放題」,彷彿不持續說話就是「呃鐘」。其實時代早已不同了,適當時間「靜音」,給予觀眾空間唞氣思考也是好事,對於那些不熟悉的範疇,個人認為要不預先做足功課,要不避重就輕甚或收口不講,講少句觀眾不會介意,總好過講多錯多貽笑大方。 

adblk7

當然,公平點說,今次藝術總監Thomas Jolly的開幕禮構思很大程度是「曬冷你」多過「想你明」,不然多名Drag Queen在〈Festivité〉(節慶)一章亮相後,坊間也不會出現,到底這個演出是戲仿荷蘭畫家Jan van Bijlert名作《諸神的盛宴》(The Feast of the Gods)還是對應達文西經典《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的爭議吧?所以當晚一邊看電視,一邊透過Threads作實時圖文報道時,能力所及,絕大部份帖文寫幾句介紹就算,惟獨法裔加拿大天后Celine Dion在艾菲爾鐵塔上高歌着墨較多。

 一如傳聞所料,因為罹患罕見神經系統疾病「僵硬人症候群」而被迫休養多時的Celine Dion,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開幕禮演出後,相隔28年再為奧運開幕禮獻聲,絕對是全晚最最最高潮。試問世上還有哪個「舞台」比巴黎鐵塔更適合讓這位傳奇歌后回歸?奇就奇在這次演出後,傳媒僅着眼於Celine Dion震懾心靈的歌聲,以及她身穿的那襲Dior高級訂製晚裝,卻沒有怎樣介紹她唱的歌。

 那是法國另一位傳奇天后Édith Piaf於1950年推出的作品《愛的讚歌》(Hymne A L’Amour),她負責譜詞,由Marguerite Monnot作曲,跟首本名作《我無怨無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和開幕禮運動員進場時播放的第一首純音樂《群眾》(La foule),都是她的經典歌。然而Celine Dion今次選擇獻唱《愛的讚歌》而不是其他作品,很大程度是憑歌寄意。

 如果有看過瑪莉安歌迪雅(Marion Cotillard)飾演Édith Piaf而勇奪奧斯卡影后的《粉紅色的一生》(La Vie en Rose)應該記得,《愛的讚歌》跟Édith Piaf的男友兼法國拳擊手Marcel Cerdan有關。1949年10月Marcel不幸死於空難,後來Édith Piaf就將自己對Marcel的愛與痛化成歌詞:「如果有一天生活的殘酷將你我兩人分開/如果你死去/如果你會離我而去/只要你愛我/那些都不算甚麼/因為我也將會追隨你而去/我們將會擁有永恆……」就在Marcel死後的14年(1963年),同樣是10月,Édith Piaf因肝癌離世,終年47歲,所以這首歌對Celine Dion而言,是一種自我投射:人生實在有太多事情無法預料和掌握,好不容易終於可以再次踏上舞台,但天知曉唱完今次之後,還有沒有下一次?只要了解其經歷的人,就會明白她站在高處獻聲時,是怎樣的悲喜交集。那刻巴黎半空絲絲雨線,恰好掩蓋Celine Dion自憐的淚影。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