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教育大學主辦、由2010年首演,至今歷14年,今晚在香港大會堂劇院第四度載譽重演。這齣由已故編劇鍾燕詩當年以自己家庭的親身經歷、加上大量搜集資料,撰寫出她的代表作《我不是霍金》,被戲劇界及教育界也奉為一個極典的劇目。透過這個故事,讓公眾進入及多明白自閉症人士的內心世界,筆觸及對白之細膩,令教育界一直都期望可以重演,讓不同時代及不同階段的劇場觀眾可認識更多。而浪人劇場導演譚孔文,不僅在作品上曾經與鍾燕詩相伴同行,今天他也堅負起再執導的使命,再次呈現《我不是霍金》的美麗世界。
過去的《我不是霍金》,都由專業演員擔演劇中全部角色,譚孔文今次作出了一個新嘗試,他邀請了合作伙伴蕊展計劃內的學童參加試鏡。蕊展計劃是一項專業亞氏保加症/自閉症譜系障礙學童提供教育及支援服務。結果,有六位學童通過了面試,正式進入劇組參與演出。年齡由13至16歲,他們分別以A/B組出演不同的角色。
「我過去一直從事戲劇教育工作,都有接觸過自閉症學生。有時去小學及中學,也會遇到自閉症學生上戲劇課。而蕊展的學生是更加仔細的學習戲劇,學校用既定時間排戲,這讓我好有信心。我亦希望他們與一般演員一樣的排練及處理日常事務。始終,由他們去演繹戲中一些角色,會令個劇帶出一定的真實感。他們也會自行去消化內容,成為了自己的語言,與其他演員一樣一同進入去表演的世界內。自己作為一個創作者,都希望令這次演出又再『成長』,很感謝家長的支持和鼓勵。」譚孔文憶述今次再次執導《我不是霍金》的轉化與心路歷程。
故事由「普通人」阿昕開始,因為與患有自閉症的妹妹一起成長,因此長大後成為社工,亦決意投身於自閉症人士的服務。但是面對著自閉症人士對於世間每件事物都有其獨特的行為和看法,身經百戰的阿昕仍難免每每感到疲憊沮喪。
社會資源不足、制度上繁文縟節的障礙、照顧長期病患者所承受著身心壓力、兼顧著繁重的工作和家中作為照顧者責任、始終都解讀不了的妹妹內心等等,四方八面的難關層層堆疊在前,似是在編織出阿昕看似沒有盡頭的奔波,也映照出自閉症光譜群組下的人是如何拼命生存。鍾燕詩的自身經歷,把與自閉症家人悲喜同源,以含蓄細膩的詩意,真誠動人的而不煽情的氣度,訴說著一個個笑中有淚的故事。
譚孔文記得,他看過很多自閉症人士的訪問,其中有一位被訪者的說話讓他念念不忘,「我希望自閉症只係一個技能,因為我們會十分專注,只有我們先會做到。」造就了譚孔文更期望,在戲內能盡情的呈現星星之子內心的美麗世界,他們可能未必與傳統社會立馬接軌,但當加深認識了後,更會讓人明白他們的能力與不平凡。
《我不是霍金》
日期與時間:2024年11月 8-11日 8pm
2024年11月10日 3pm
地點 :香港大會堂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