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香港局勢至今一如毛澤東的名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積壓了二十二年的民怨引爆,而非突然冒出來的怨氣所致,因此即使回歸後二十二年的今天尚未發生衝突,五或十年後可能會觸發更大規模的運動。回憶起當年江澤民曾形容中港的相處方式為「河水不犯井水」,李瑞環亦曾提出「宜興茶壺論」去形容英治下的香港經濟及法治模式為「茶漬」,而這「茶漬」也正是令「茶壺——香港」珍貴之所在,二人的說話體現了他們的管治智慧,深明中港兩地的制度互相尊重對全局長遠穩定和發展是何等重要。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為擴大資金投資領域,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中國借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迅速發展其經濟。2000初,從資源、電訊、銀行、鐵路和基建等,在香港資本市場開展集資,一路順順利到,直至2008年末遇著美國雷曼債券爆煲引起的世紀金融風暴,接踵而來的歐債危機,令世界金融經濟制度往後數年維持內傷狀態,歐美大國均為修復傷患而無暇理會中國,後者隨即減低對外開放市場的工作,同時間,國內權貴人士利用他們的權勢關係,不斷利用已建立的向外金融系統,輸出巨額資金——收購各式各樣資產、物業、建築和資源項目,並以此把持外地的經濟系統;香港尤其明顯,以中環干諾道中地段為例,站在Exchange Square(交易廣場)對外的行人天橋往對面看,基本上每隔一棟建築物便有一棟是中資的,相較回歸前大概相隔五至十座建築物才有一座是大廂逕庭,如此密集的中資建築猶同一疊疊銀紙矗立在香港,以此控制其經濟命脈並開始輸入內地關係人員用以把持系統上的重要職位。
此一做法無疑令中國更有效掌握回歸後的香港,卻由於高層職位的壟斷與內地做事的官僚化,令香港年青人甚為無奈;因為當他們苦讀良久而成飽學之士或是考取專業資格,發現根本無機會讓他們發展、抹煞他們對未來的憧憬;更令他們失去方向的是連自己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也要為求迎合中資企業的口味而改變,令作為「人」的核心價值變得面目全非;要知道香港人一貫把持的核心價值與法治、人權、民主和自由息息相關,而這些元素正正是令香港在回歸後持續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和最自由的城市。但想在國企謀生就得摒棄這一套信念,變成不敢言語、沒有獨立思考的人偶;雖然香港也僅是中國的一個小城市,而這個結局絕非香港年輕人所接受。
(由於主題事件將會巨大地影響香港的未來安定與繁榮,所以筆者借用今天的FridaySharing小角,盡快作緊密分析報道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