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9-12 06:00:00

不一樣的Johnny?

分享:

對於我們這一代,一說起孔子,我腦海馬上會浮現「孔子名丘,字仲尼」。甚至會想起一個笑話,孔子雖然是春秋時的人,他可前衛,因他有一個英文名字,他叫Johnny。

現在嘛,大家很可能腦海不期然就會出現孔子的形象和想起他的儒家思想,然後就會想這是很久以前的事啦,和自己沒甚關係。我還記得大約八年前,因為工作需要跟一名戲劇前輩討論排戲日程。因為前輩需要公幹離港,所以排練的日子比較緊迫及相當頻密。正當苦惱之際,前輩來電說暫時不會離開香港了,因為他的父親身體出現了狀況。那個時候不知怎的,我突然明白「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原因。後來我跟自己說,原來中學時死念的《論語》可以跟生活是那麼有關的。
  
機緣巧合,中英劇團去年演出《孔子63》,導演麥秋希望呈現一個不一樣的孔子,更有趣的是結果由我來演這個63歲的孔子。坦白說,自己那麼多年沒演戲,實在有點戰戰兢兢,幸好演出還算過得去。戲中的孔子跟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他不再只是一個像,一個概念。他變得活生生起來,變得和現今香港人絕對休戚相關。
  
中英劇團10月中將於葵青劇院上演《孔子.回首63》,劇本再三修訂,不僅加入了73歲的孔子,舞台也全新製作,燈光與佈景設計都煥然一新。一方面,希望精益求精創作一個更出色的劇本;另一方面,再深化對孔子的認識,真正做到「重新解讀萬世師表的面貌」。若然你來看,你就可以引證這個孔子是否你心目中的孔子,又或者可以想想孔子是否真的和你的生活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