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3-09-04 04:30:28
日報

中國公眾考古的發展(上)

分享:
閒話考古|中國公眾考古的發展(上)

閒話考古|中國公眾考古的發展(上)

周末在看高蒙河老師的《考古真好》,其中一篇文章是把他多年來對公眾考古的認識、思考和實踐體會,歸納出中國常見的公眾考古四種實踐模式:傳媒、教育、活動和展示。簡述這四種模式,對香港公眾考古現狀和發展會很有啟發性。

公眾考古傳媒分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圖書報紙、電視電影都是傳統媒體,互聯網和移動媒體屬於新興。從1950年代開始,專業考古學家就有撰寫科普類考古讀物。時效性強的報紙,最重要的是《中國文物報》;其他面向半專業深度公眾的期刊有《文物天地》、《大眾考古》、《中國文化遺產》等。

adblk7

電影以紀錄片為主,最早是1958年記錄發掘明定陵地宮的《地下宮殿》。後來陸陸續續拍了幾十部考古紀錄片。定檔式的公眾考古節目《中華文明》、《探索·發現》在中央電視臺播放20多年了,其表達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和有趣味,以吸引年輕觀眾。

近年來,考古節目更貼近公眾,偏向綜藝類節目;如《中國考古大會》、《中國國寶大會》等;更有與娛樂圈明星互動的考古真人秀《萬里走單騎》。

而這些有扎實內容的節目都會通過發達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傳播得更遠、滲透得更深。滿足公眾考古多層次、多樣化、專業與個性化並重的要求。

adblk8

第二種實踐形式是公眾考古教育。目前很多重點大學都有通識考古課,面向全校學生。傳遞考古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學術、文化和社會價值。

以非專業觀眾為對象的公眾考古講座,以深入淺出、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方式共享最新考古資訊、考古新發現、研究成果等,也越來越受人歡迎。 筆名松花芥子,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adblk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