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跟新入職社工上一堂性別敏感課程,開始前我問大家覺得香港的性別平等狀況如何,由一分最差至十分最好,很多人都會給予七至八分。社會工作仍是女性為主的專業,在場的女社工都認為香港已經有《性別歧視條例》和《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保障性別平等,而婦女都能夠讀書和工作,基本制度都能夠保障兩性平等。
沒錯,硬件措施看似已能夠保障平等,但軟件卻不進則退。軟件所指是社會大眾的思維,對兩性平等的概念;硬件措施建立後,政府和社會大眾好像已覺功成身退,社會討論越來越少。然而,近日聽到不少友人遭遇,明顯反映只靠硬件措施並不能完全改變大眾思維。
報名入學,爭一學位,對當今香港的小朋友和家長簡直是一場仗;不但小朋友要精明,家長亦要顯示出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一位友人早前帶小朋友做入學面試,該校老師問友人丈夫做甚麼職業,友人回答大學教授,老師滿心歡喜。老師再問友人有否上班,友人回答她也是大學教授,但這時老師的咀臉卻變了,跟友人說他們期望媽媽為全職媽媽,可以照顧小朋友。同為大學教授,男女的態度卻顯然不同,社會對父母家庭崗位的思想猶如從沒改進。
其實,早於十年前已有研究顯示母親工作對小孩子的成長有正面效果,能夠提升小朋友的獨立性,而很多小朋友亦視在職媽媽為榜樣,欣賞家庭環境促進自主性。教育制度旨在令小孩子獨立成長,抑或只是令他們更依賴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