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地時代,那時不太喜歡英文的我,卻要硬著頭皮進到英文中學諗書。這樣經過英文的洗禮,在讀英文課本和查字典中成長;我漸漸掌握了兩文(書寫)兩語(說話),那就是中英文和中英語的能力。但由於當時繁體字的補充資料書本價錢較貴,我便去買些簡體字(大陸版)的書本作輔讀。從中,我可以學習了解繁簡字的分別,也開始找些繁簡字對照的小字典看看,以更清楚自己猜不到的字彙。說實話,有些簡體字可以猜到,有些卻會猜錯或猜不到,於是學習簡體字也無可厚非。然當時,我是基於自願與興趣,對比學習英文,反覺輕鬆很多。
回歸後,香港強調兩文三語;意即在三語方面除了英語、粵語外,便再加上普通話或稱國語、華語。由於在港英時代,我並沒有在學校正式諗過普通話,於是兩文三語中的國語便要自學。由於我在神學院諗書時,有東南亞來的同學是操國語的,於是便習以為常的與他們以國語溝通,並且不恥下問地學習某些國語的發音,因而略懂以國語講說。但隨著離開神學院後,說國語便漸生疏。直到約兩年前由香港來到台灣服事後,我的國語才真正有所操練,但腔調也會漸趨台灣了。
我說出自己學習語文的情況,是想說明若學習語文欠缺動力和運用,那種學習便是生澀和苦況的。若果來自真實的需要,那樣學習時便會事半功倍了。
現在香港推行的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教育,說真是為銜接中國大陸的語文系統,除非港人真的不介意「中港同」,即同文同語,否則便一定惹來反彈。故此港人為免同化便自然抗拒。當然,昔日學習英文英語時,多少也有些無奈,但畢竟當時人對英文的國際性較為認同。但觀乎今天普通語在國際的地位似乎有所增加,但對於所謂強國人的反感反而大增(由於財大氣粗等原因),故變成說普通話的便不受歡迎。因此,港人在抗拒中共管轄的同時,也自然不想學普通話和簡體字了。換言之,原本可以用作溝通的語文,現在卻成了犧牲品,皆因中國的形象太操控和沒有品味。若果要港人學好中國常用的語文,那便先不要用高壓,而是要建立好國家的形象,並且要循循善誘地讓港人感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兩文三語中的中文字必是繁簡互用,而普通話自然也會普及了。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