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轉其他話題,但環觀各電、紙、網媒,似乎仍離不開「移逃暴潮」,經歷一個多月,多項反修例、反警權、反港府以至反中央行動,無論從時間、選址、形式、針對目標、動員對象、抗爭烈度等,均層出不窮,創意無限,遠勝法國「黃背心」千遍一律抗爭模式,抽離一點看,不失為港人之傲。
從網上訊息看到未來行動,似乎仍會是日日新鮮(是否「鑊鑊甘」則需拭目以待)。很可惜,假如相關激情、團結、創意、刻苦、堅毅、果敢以至捨身奉獻精神,能在破舊立新上取得更佳平衡,會多美好!
數周來,特首一直深居簡出,年前皇后碼頭抗爭集會,林鄭單刀赴會,「好打得」美譽不脛而走,惟這次暴潮威力不能同日而語,為避火上加油,免令負責保衛警方添煩添亂,暫避風頭,似無可厚非。最新民調,也見不續跌、反微升,在沒有更佳良策下,似乎靜待時空改變,不失為止蝕權宜之計。
惟因各種原委,港府一直未能「順應民意」,五大皆空,職責所在須肩負維持治安的警隊,被迫成為磨心,沙田新城市廣場一役之冒進,對比早前立法會被攻陷之突退,警隊「一哥」及負責指揮高層,被多方狠批進退失據;不論是被動執法警員與主動試法抗民,在電光火石之間,難免躁動過激,冤冤相報。針對所謂be water社運策略,絕大部分示威者和平散場,夾雜極少數刻意肆虐動武分子,警方可能要更靈活變通,洩水以治水,在和平示威階段隱隊埋形,養精蓄銳,留待暴徒圖窮匕見時才聚焦出擊,繩之於法。
支持政府修例、反對「移逃暴潮」市民,對於特首及各司、局長以至大部分建制派意見領袖,一直相對忍讓低調回應,或會深感不忿及沮喪,惟掌權「高牆」忍讓積怨「雞蛋」,乃先進開明社會一般特性。當民主大國總統,大肆拋棄道德光塔、仁愛共融的立國興邦初心,在國內、外不斷撩事鬥非之際;在中美全方位角力大格局下,香港假如能一方面展示和平人民力量,另方面突顯克制官方治度,既可助降溫退潮,化危為機,進一步讓香港確立其國際大都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