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何價
這個世道還說拯救地球,好像有點不是「氣候」。尤其是多個國家開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科學家在懷疑1.5度的死線是否還能守得住;當總統因為要支持石油行業而一聲令下重用塑膠飲管;作為一個住在小城市裡的小市民,我們又能做甚麽?在環保議題大倒退的時刻,很容易理解,大部分人會選擇漠視,繼續享受我們的方便、快捷、便宜。
自2016年起,Bottless致力減少塑膠廢物,其中特別針對大型盛事的可重用杯系統設計。當年計劃在Rugby7欖球賽,要換掉老外手中的啤酒杯,確實有點戰戰兢兢。能成功在三天內省掉三十萬隻即棄膠杯,回收率高達九成,總結經驗有三點:1)經驗設計思維。由重用杯的選擇、回收位置、與商戶默契、人手規劃、觀眾訊息及公眾傳播等,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考量與配合。2)方便比錢更重要。曾經試過收按金與不收按金的方案,但對回收率的差異竟然不大。發現其實民眾不一定漠視不理,但要他們參與的方法必須充分考慮行為習慣。3)主辦方的真誠目標。大型盛事要關顧的範疇廣泛,但假如環保不能被納入關鍵策略裡,預算、管理、安全、投訴等,任何一個因素都可以成為終止的理由。
其實自從人類發明用石油提煉塑膠這種又輕又便宜(如果還未發現微塑膠殘餘,還可以說「又衛生」)的物料,而沒有把「地球成本」放進財務報表開始,生態與人性的角力,在資源主導的世界,已注定失敗。想要扭轉局面?當然,我們還期待的終局是生產商自願從產品設計開始,減省塑膠或過度包裝;民眾以消費當選票,將非環境友善包裝淘汰,或自願携帶重用餐具;以及政府直接立例逐步禁止不同塑膠的使用。但縱使徹底改變有點遠,我們總可以在身邊找到一個容易方便的習慣,重新再開始。
只要人不放棄,我們才對地球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