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紀錄以來五月最熱的一天、7,082名球迷在大球場觀看港超聯爭冠大戰,說明香港足球在球迷心目中還是有吸引力的。炙熱烈日之下,球迷戴着口罩觀戰呼喊,沒有對足球的無比熱誠,肯定不能做到。
於球迷來說,大球場是香港足球的英雄地。不論是已經改建多年的現在這個大球場,抑或是改建前的舊大球場,這一片足球聖地,在球迷心裏的地位始終如一。大球場不只是一個球場,球迷在禮頓道與加路連山道交界開始往山上走,這一段是進入大球場前的登頂之路。同樣,散場後球迷從山上浩浩蕩蕩下來,在保良局前分散進入銅鑼灣各處,也是「大球場睇波」整個行為的不可或缺成分。
大球場重建之後,去的次數不及舊大球場時代多。這當中,在舊大球場時代的到訪,既有採訪比賽的原因,也有作為小球迷跨海遠征的壯舉。七、八十年代的大球場,個人至今仍然深刻的印象是「28393」,這是大球場全場爆棚的人數,伴隨着這個神奇數字的是看台第一段升起代表滿座的紅旗。向隅的球迷,有人在南華會球場駐足隔遠觀戰,也有冒險爬山在大鐘後居高臨下目擊戰況。
坐在球門後採訪比賽過程,與坐在觀眾席是兩種截然不同經驗。唸中三時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拿起內有水壺的背包,乘搭過海巴士101到灣仔天樂里,之後在利舞台外與其他同學匯合。加路連山道上,沿途報販售賣報紙,還有托着膠桶叫賣的滷水雞脾,這些都是大球場歷史印記的不可或缺成分。球票上印着「豐收牌朱古力」廣告,那是愉園對流浪的一場甲組聯賽。這張具紀念價值的球票,搬家時丟失,懊惱至今。
比賽最記得是鍾楚維頭槌攻門、李度飛身救球的一剎。年前在Facebook看到李度的一頁,毫不猶豫就like了。李度回到祖家多年,胖了很多,精神甚佳,他不會知道我是誰,我每看到他的專頁時就想起那一天:冬日午後陽光,大球場觀眾席上九十分鐘的美好時光,震耳欲聾的喝采聲中,是一個少年永誌不忘的豐足下午。
謝謝鍾楚維,謝謝李度,謝謝大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