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很渺小,在這兩年的疫情下見脆弱、無助。生命的意義也可以很大,在疫情中更見發光發亮。這啟發來自一位傳媒朋友所說「莫因善小而不為」,簡單如把快速測試盒上的英文說明轉化為中文,把艱深的用語簡化成淺易文字,讓老人家看得明白;也有有心人把說明轉化為少數族裔的語言,每個人在疫情中都能得到幫助,正正是凸顯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有多元化的需要,需要多元化的關顧。
疫情變化急速,訊息萬變,有社福界人士以雲端分享工具網站整合所有資訊,提供不同情境予讀者參考。身邊也有同事因家人確診而手足無措,方便、即時性的資訊提供讓她可以快速作決定,安排家中各人的隔離安排,減輕焦慮。有髮型屋在停業期間,一眾員工為確診長者、孕婦採購物資,更充當「速遞員」送上門。
這些雖看似「小善」,但若「不為」,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原來可為別人帶來很大的幫助和溫暖,也不應看輕自己的能力。筆者有一位朋友經常分享社區中的好人好事,可能這位朋友不知道他簡單一個WhatsApp 分享動作,能為別人帶來積極的生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