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2-21 06:00:00

學而時習之

分享:

來到美國,我留意到其中一個很大的差異,便是在教育方面。


在我讀的學校,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科目的選擇範圍亦非常廣,除我們熟悉的英文、數學之外,還有地質學、心理學、個人理財等;而每班人數維持在大約25人,額滿即止。


學校要求高中學生有至少兩年的外語教育(如西班牙語),才可以就讀大學。學校亦會鼓勵十年級的學生去考PSAT,好讓他們對十二年級時考的SAT有準備。而十一年級的人則要考ACT;ACT成績將來大學入學都會被考慮。ACT和SAT其實都不算難,我在學校做過模擬試卷,相信比DSE簡單很多。學生考完ACT和SAT後,便可以直接報讀大學,再沒有其他公開考試,可以輕輕鬆鬆享受剩下的高中生涯。


在美國,每個老師都會有稍微不同的教學範圍或方法。只要教學內容包括了這個州要求的範圍,老師便可以選擇他們想教的其他東西了。


在香港,大部分學校都會有早會,向全校宣佈學校重要的消息及活動。這兒可沒有早會,而是在每天第一節課的開首有廣播。廣播一開始,便是要求所有人起立,背誦the Pledge of Allegiance: “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背誦完後,大家便可坐下,聽每天應注重的特別事項或學校的活動。


而在美國,課室紀律也沒有香港那麼嚴。每天上課、下課都不需要說「老師早安」或「老師再見」,在任何地方看到老師亦不用跟老師點頭打招呼。除了某些老師特別要求紀錄以外,上廁所只要問,老師也一定會讓學生去廁所。

adblk6


美國的教育制度差異,明顯比香港的寬鬆,給予學生和老師更大的自由度。在我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敎學目標從小便是要培育高人一等的人材,但卻收窄了學生的個人空間。若能在兩個教育制度中找到一個中間點,在不收窄個人空間的情況下培育高質素的人才,那會比較理想。 香港學生中三後前往美國交流一年。

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