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開始接受市民登記的消費券,上網輪候需時是意料中事。令已登記「智方便」的市民(包括筆者)不滿的原因,是因為看到網頁提示,以為透過這個程式登記可以方便和省時一些,結果卻是失敗收場。我的親身經驗是在「智方便」耐心輪候半小時後,網上卻顯示未能進入有關網頁,再試一次,也是如此。結果我返回消費券網頁,不再依靠「智方便」途徑登記,反而非常暢順。美中不足的是,登記過程中為證明自己不是機械人而做的圖片認證,當中相片模糊,要做多次才完成。
政府對「智方便」不方便登記消費券的解釋,是因為很多人同時登入,再加上有人即場登記「智方便」,所以系統不勝負荷。問題是,既然消費券網站在顯眼位置提供這個選項,現時50萬「智方便」用戶當然以為這是為了方便他們。網站也沒有提醒未下載「智方便」的市民不宜即時登記,以免系統擠塞。事實上,政府提醒「智方便」用戶利用這個程式登記消費券,當然是希望藉此宣傳這項服務,鼓勵多些人參與,為「電子政府」的目標邁進一步。既然如此,出現塞車問題實情是執行部門事前想得不周全而已。至於驗證圖片模糊,難為市民,其實也是簡單的設計欠佳問題,為何政府事前沒有測試過?
上屆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實現《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其中包括「智慧政府」。財政司長陳茂波在宣布消費券的實施細節時,也提到希望藉此推動電子支付。此外,為了令多些人使用「安心出行」,政府甚至規定四人一枱以上的食客必須是登記用戶。作為「智慧政府」的一項措施,「智方便」的目的是方便市民透過這個流動應用程式,使用政府服務,以至配合政府發展智慧城市政策。今次「智方便」變成「不方便」,值得有關部門認真吸取教訓。
在發展「智慧政府」方面,南韓及新加坡都是成績超卓。台灣在防疫方面也有創新的做法。我建議政府將現時推行有關政策的進度,與這些地方比較,然後提交一份報告給立法會,讓議員、業界和市民客觀評價。 周一、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