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恨的士不成Uber
上星期才說起過,我爸退休後去了揸的士,是名副其實的士佬。想當年我還在電台工作,有幾次同事跟我說,「今日我坐你阿爸架的士喎。」為甚麼他們會知道司機是我爸呢?因為我爸常常對乘客講起我,唔知好嬲定好笑。後來再沒聽說過,因為我已經離開了電台,而且我爸又再退多次休,的士也不開。
有些人很仇恨的士司機,但我本能地沒特別憎,或者是因為我爸曾透過揸的士來養活一家。我的心情更像是「恨『的士』不成『Uber』」那種。香港人很聰明,也很簡單,你服務好,出品佳,價錢值,他們就來。你看,那麼多香港人山長水遠去大陸,求的不過如此。的士司機可能也有去大陸玩,他們怎麼會不明白?
上次坐的士,我仍然遇上「68蚊車費,給100蚊,只找了我30蚊」的司機,兩蚊真的沒大不了,但乞人憎。最後我一聲不響,心裡懷著「他們就是兩塊兩塊的想多賺一碟飯,算了吧」下車,但又輕輕加深了我對的士佬的厭惡。
我剛才說過「價錢值」,你以為Uber會便宜過的士嗎?不會,但年輕一代寧可貴一點,都坐Uber,為何?就是想要好服務,坐得舒服一點。在香港上的士,上車就要小心司機兜路(還真是有不少司機很不誠實),下車就要討厭地「被預設」俾tips,很多車廂還欠缺保養,坐上去就感覺到彈弓在刺屁股……他們卻完全沒想過進步,沒想過為甚麼客人寧可貴一點,都不坐的士?
很多服務行業都有計分制,例如Apple或者電話理財;又或者有投訴制,例如航空和保險公司;又或者有公開評價制,例如全港餐廳和Google Map。這是一個反制系統,幫大家分辨出好與壞的服務。但的士界沒有,唯有被公開評價的就是——「整個的士界」都被評為比「Uber(或其他叫車平台)」差。他們一日還是由一班「廢老」作為核心,他們還是會一成不變。的士牌價的低落,他們自己有份造成。多賺我兩塊?彌補不了那幾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