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4-03 06:00:00

意義沒有改

分享:

明天是清明節,一如二十多個世紀以來的傳統,數以萬計的市民會帶齊鮮花、香燭、食物等拜祭品登山掃墓。除為祖先清理墳頭,清明節還提醒我們毋忘先人,因為沒有他們便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隨著時間和科技進步,很多傳統的儀式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變化。不想與其他人迫去墳場或骨灰龕的朋友,可在食環署的網站開設網頁紀念已故親人,並用電子燒豬、生果,或上載其他祖先喜歡的東西的圖片來孝敬他們。

清明節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教育下一代孝敬祖先,希望透過每年的掃墓活動,可以持續傳承這個傳統,紀念他們的上一輩。但在現代社會,很多家庭的孩子數目很少,最多只是一、兩個。父母視孩子為命根,不想他們辛苦、煩惱,所以預先幫自己作好安排。

我聽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一位母親住在澳洲,而她的兒子則住在香港。年老的母親賣掉家中的所有東西,只留下一隻碗、一隻碟及一套用餐器具,以免她離世後需要勞煩兒子清理她的遺物。她更跟神父說好日後如何安葬她,並叮囑神父要在事後才通知兒子。

這個母親比較特別,因為中國人一般都很顧忌談及死亡,但外國人對此題目的態度開放得多。在加拿大有一次到殯儀館,負責人建議我們即時安排自己的葬禮及預繳所有費用,bye-bye時不用麻煩親朋戚友再作安排。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用今天的價錢預付未來的服務,是一個抵抗通脹的好辦法。

不過,就連加拿大人也覺得驚奇的是,在東岸有一位小型建築公司老闆,經營泥土挖掘工程超過60年,期間挖掘了不少墳墓。他十分喜歡挖掘,去年90歲時,決定挖掘自己的墳墓,前衛的舉止令他成為國際新聞人物。

歸根到柢,無論我們如何實踐一些傳統,或改變相關的儀式,最重要的是傳統的意義沒有改變。


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