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很愛看「湯姆歷險記」。有一幕講述湯姆因犯錯要被罰在街上幫籬笆刷上油漆。原本是一件很不愉快事情,但湯姆卻逆轉了「關係」,不單吸引他的朋友替他油籬笆,有人更願意出錢買油籬笆的機會。我懷疑這是我最早碰到的社會創新。
事實上近來很多人都會講,都會提,甚至身體力行去參與「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但是很多人對這個概念有很多爭論,學者田邁修的著作《對對談》中更列出了五十個由學者撰寫的定義。對我而言,轉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脈絡最令我著迷。
筆者近年協助某機構推行一個協助未婚媽媽就業的社企,自以為也不錯,最少沒有關門大吉,還有盈餘。但最近發展卻有些停滯,也有些吃力,特別是在訓練未婚媽媽的工作技能時。後來與一位社企朋友閒談,他輕輕問:「這個項目的社會創新在哪?」我不禁問自己用了那麼多時間和心力在提升女孩的工作能力,卻忽略了她們的優勢和特質,埋頭苦幹都是她們的弱點。究竟她們的優勢是甚麼?她們有甚麼特質是其他社群不能代替?更重要是我忽略了關係的重新定位。
事實上,我現時的工作像是傳統的職業訓練,沒有為未婚媽媽失業問題尋求新答案,更重要是並未從新定位未婚媽媽與工作的關係。湯姆成功之處在於反轉了自己和工作的關係,將關係由被罰不開心,變成開心好玩,令到很多人蠢蠢欲試被罰的工作。
未婚媽媽在傳統工作世界是一個負資產關係。因此很自然我們會透過不同的職業訓練讓她們重新學習傳統世界所需的技能,希望她們能配合我們的需要。我頂多只能說是做了人力投資,但並不是投資社會創新。
除非在未婚媽媽失業問題下我們能尋找一個方案,一個新的關係,重新定位她們與工作的關係,由是負資產變成正資產。當這種新關係產生,投資在這種新關係上,最終將被邊緣化或導致不公的制度解決,才算得上是社會創新。
陳偉良 投身青少年社會工作多年,曾獲優秀社工獎項,近年嘗試在社會創新範疇尋找青少年工作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