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作其中一樣最大得著,是有機會接觸很多很有心的教育家和青少年工作者。在參與論壇、搜集資料及訪問的過程中,小弟有種底井蛙大開眼界的感覺。例如訪問瑪利曼小學校長何建儀(圖),就見識到傳統資助學校如何跳出框框,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加入新元素,裝備小朋友應對未來的挑戰;又例如在講座中聽到一位教STEM的老師說,學生學習人工智能前,不是應該先學coding(編碼),而是應先打好德育理論基礎。因為AI不講情感,但人就有道德價值情感等判斷;還有很多社企及志願組織的負責人,都在各個層面幫助不同背境的小朋友改善學習環境。
香港教育近年的變化不算少,亦有更多有心人為莘莘學子探求更多更貼地及實際的教育模式。除了一眾傳統名校或地區新貴之外,有很多未必太有名氣的學校,也在努力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事實上,下一代和香港的未來,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取決在一小撮的名校,而是在於更多比較平凡的學校和一群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因為名校服務的對象大多有充足的資源去作不同的升學選擇,反而為基層的孩子帶來更高質量的教育,對香港未來的競爭力更為關鍵。這些學校及教育家的故事及新見解,亦很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鏡。
但願小弟可以發掘更多元的教學方法,及值得廣傳報道的故事。
傳媒人、貓爸,認為工作應認真、湊細路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