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首批的兩軸Olympian,配上半開合式車窗的Walter Alexander R型車身,短小精幹。

2.12米的三軸3BL,為加長型的三門設計,下層以企位為主。

3.三軸的Olympian帶來中軸輔助轉向功能,減少轉彎時車體所承受的彎折力之餘,更減少中軸輪胎的磨損。

4.S3BL421至470原為冷氣底盤,裝嵌前才決定以一般非冷氣規格服役,並改以深黑玻璃示人,秀雅又剛陽。
「更快、更高、更強」(Faster、Higher、Stronger),是由Pierre de Coubertin於1881年所提出,並於1913年開始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格言(Olympic Motto)。而當中參與比賽的精英運動員,就是Olympian。
1978年,英國Leyland「利蘭」車廠,研發其代號B15的第二代後置引擎巴士Titan,打算順利延續自家Atlantean及Daimler/Leyland Fleetline,作為更新替代產品。可惜因為其設計偏向主客戶英國「倫敦運輸局」的喜好,而海外則只有中巴入手一部,銷售前景不佳,故翌年火速以B45計劃,作產品改良及同步推出市場。
舊改良應新方向
B45將原本B15置於引擎室右上方的引擎冷卻系統,當中之散熱器改往車頭並加裝風扇,而引擎室上方的散熱排氣口則繼續保留。底盤採用Semi-lntegral「半整合式」設計,前、後兩部分以螺絲連接起中央的H型支架,並且依賴車身結構輔助,以達至不同長度的彈性要求。及後投產時正式稱為Olympian,以延續後置引擎巴士尾音字符an的精神。
新中軸以輔轉向
1981年,為了收復市場失地,共9部的測試版本Olympian供本土及海外試用,當中予九巴的兩部皆配上Leyland旗下的Eastern Coach Works車身。雖然Olympian採用下置式尾軸(dropped-centre)設計,底盤高度較對手為低及平坦,可是由於前幾年「勝利二型」的經驗,九巴對大手買入仍有所戒心。直至因應香港提出12米三軸巴士的運輸要求,加長型的三門Olympian於1982年免費供九巴使用,其後才獲垂青。三軸的Olympian帶來創新中軸輔助轉向功能,減少轉彎時車體所承受的彎折力之餘,更減少中軸輪胎的磨損。首批的訂單分別為20部9.5米的兩軸BL4至23,和12米的三軸3BL2至21,並配上半開合式車窗的Walter Alexander「亞歷山大」R型車身,全由布里斯托(Bristol)廠房生產,九巴內部之BL編號由此而來。
遲到埗致失市場
1982年尾起,九巴開始逐步式購買Olympian,至1986年間共購入3+120輛9.5米的BL,而當時MCW之Metrobus為80部、Dennis之Dominator為40部,雖比較下成績可見一斑,但明顯市場佔有率已被分薄。12米的3BL情況亦為一樣,以162對188部Dennis Dragon,足足輸了一個馬鼻。除首三輛BL1至3採用了Leyland自家的TL11引擎外,其餘兩軸的BL及三軸的3BL,分別改配Gardner「吉拿」6LXB和6LXCT引擎,以及Voith「福伊特」波箱,成為當時九巴對「後置」訂單的定律,統一了另外兩間Dennis及MCW車廠所配置的動力組合。
11米夾7車窗
1986年,縮短至11米的S3BL因應九巴要求而火速誕生,有傳首部的S3BL1以快速7日完成裝嵌,4日驗車出牌,以便盡快掌握11米三軸車型的實質運作,有助對及後訂車的取向。自此11米正式取代了12米的訂單,而初首104部的Olympian,與同期的Metrobus及Dragon一樣,下層主要以企位為主,當中S3BL100至104,試用Cummins「康明斯」並ZF的4HP500四前速波。由S3BL105開始下層之中央全企位亦改回座位,並採用茶色玻璃和裝有通風系統,及至最後更以深黑玻璃示人,秀雅又剛陽。
及後因MCW的倒閉,Leyland從中收回部分失地,可惜為時已晚。Olympian生產至S3BL470後,餘下的30部由新經營者Volvo接手,帶來最後的S3V1-30,更名為Volvo Olympian,並於「冷氣世界」下以延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