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香港大部分歷史建築難逃在推土機下淪為瓦礫的厄運,代表作是天星碼頭;若有幸得以保留,改變的過程也相當粗暴,甚至不惜把原來的建築和周邊環境改頭換面,削下整個山頭和百年老樹,以迎合建商場的需要,代表作是現在叫「1881」的前水警總部。
七年前,在發展局成立後,林鄭局長把保育政策轉向,傾斜民間,減低地產主導的色彩。中央警署建築群本來是「1881」的港島版,今天由賽馬會負責更新活化,推動文化藝術。在此以外,透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或市建局得以保留的歷史建築近十個:北九龍裁判署批予薩凡納藝術學院,大澳警署由信和集團轄下的非牟利團體改裝為精品酒店;深水埗雷生春是浸會大學中醫藥診所,灣仔茂蘿街的綠屋變成白色,是香港藝術中心的動漫基地。
最大型的是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現在叫PMQ,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這些歷史建築在批核過程中是爭議焦點,但民間的關注也往往在「花落誰家」後消散無蹤,究竟歷史建築的更新手法如何、怎樣保留建築的真確性,經活化後它被賦予怎樣的新生命,輿論的篇幅不多。
活化的過程最常見的是加建,活化後經常被批評的是公眾可隨便參觀的地方不多。我到過大澳酒店,它加建了一個天台餐廳,非顧客能參觀的古蹟部分只有三百多平方呎。我也到過雷生春,從街外看,建築物的特色走馬騎樓都被封了,參觀樓上要在網上預約。動漫基地最自由,但若你站在內庭,那種「新」的感覺比歷史痕跡濃烈。
昨天,我到了美荷樓。早前聽朋友說,不少街坊對此活化感到不滿,我看後也黯然,街坊是對的,我看到了一幢有反光玻璃和部分騎樓被封了窗的新建築,復修過程粗疏,埋沒了第一代公屋美荷樓的特色。
活化有多個層次,最重要的是兩點吧。第一是尊重歷史建築,盡量不改動設計細節,讓後人可理解其歷史性,感受當年的使用方式;第二是社區參與,既然是以公帑復修,應是通達性高的空間,並與社區互動。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首期已差不多完成活化過程,是時候民間發起研究,並檢討活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