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星期日,四處都是討論如何去花消費券、去哪裡領消費券有著數的市民,商戶食肆生意暢旺不少,一時間,香港社會氣氛一片昇平。連懷疑因被制裁的林鄭,都豪花二千元現金買蘋果,就知道消費券的威力,連沒有消費券的人都帶動了。
拿了消費券立即買新手機的港豬Alan大發議論:「歸功,當然是特區政府。在國安大法的保護下,政府應該再下一城,將消費券恆常化。因為變種病毒層出不窮,經濟復甦應該仲有排,點都要靠自己,所以為了促進本土消費、帶動就業、加強電子支付平台應用,政府必須每季派五千!」
「每季五千,即是每人每年兩萬,政府財政咪好大負擔?」我說。
「有無聽到夏寶龍主任講,管治者要有效解決住房、貧富懸殊,每人兩萬,就是財富再分配,平衡貧富差距、降低堅尼系數都係靠佢喇。」Alan忽然社會學學者上身。我駁不到。而建制派政黨中人M先生聞言,覺得執到寶,他說現在特首正就施政報告諮詢,八月中下旬會陸續會見政黨,現在各個政黨都在趕政策建議,以證明在沒有反對派的新形勢下,他們不是忠誠的廢物,「其實現屆政府日子無多,可以立竿見影的,只有派錢,Alan的講法提供了有力的理據。」M說。
這樣的派錢討論,令我想起已移居英國的投行師奶Tiffany,沒有港府五千元福利,只有開放的教育、自由的言論、寬敞的家居,在英國的二等公民生活一定十分困苦,不過,引用林鄭報道中的說法:「所有離開的都是逃犯,我們不在乎。」既然政府不在乎,那麼Tiffany和眾多香港人又在乎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