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輟學、高尚情操》
親愛的讀者:
生命之意義:由一點點熱愛、真誠、關懷、奮鬥、堅毅、承擔、智慧、理想……串匯而成。
少年 (1975-1977)
1975年暑期的遇襲,由於得到上天的眷顧,使我能夠大難不死;當我仍臥在醫院病床時,深水埗警區的華探長「李龍心」一天探望我時說︰「憑著你好勇鬥狠的作為!遲些一定做江湖大佬,不過最終的結局還是橫屍街頭;倒不如改邪歸正,跟著三哥「明欽」做個有用的人」。最後,我選擇了重新做人,以三哥作為我的好榜樣。
1976年,當我全力以赴用功讀中六的時候,更糟的事卻發生了。 我的爸爸因突然中風而爆了腦血管,最後導致半身不遂,失去工作能力,頓使家庭出現了經濟危機,爸爸當時正值壯年的五十二歲;碰巧,香港經濟又因世界出現了石油危機而大衰退。大哥、二哥雖一早已犧牲小我,小學畢業就輟學去工廠做事,但在極差之經濟環境下, 他們也告失業了。三哥當時就讀中七,我們以下還有三位讀中、小學 的弟妹。貧窮困境當前,我們四兄弟便一同肩負起整個家庭的經濟責任。
當時,我們到旺角的行人街擺地攤賣女裝毛衣,十元八塊一件,經過了那一、兩年時間,我不期然學到很多寶貴的銷售技巧。這些經驗,使我在往後三十年的工作中能早著先鞭,佔盡優勢。
除做小販之外,三哥和我更把家裏的「碌架牀」拆掉,騰出較大的空間, 改變成一間補習社,並取名為「清華補習社」,替大約廿多名的中四 和中五的會考學生補習數學、物理和化學,每位學生每月收取30元補習費,這亦啓廸了我「同理心」的教學心得。
在1976至1977年兩年間,家裏真的很窮,很多時,我把大哥、二哥在1975年會考之前送給我的「星辰」手錶和「派克」筆都拿去「典當」。因為這件事, 使我第一次領略到「週轉流動」的重要性,也正面地影響我在浸會學院時選修了財務管理科。 直到2007年,在媽媽 85 歲生日的當天,我買了一對手錶和「萬寶路」筆,分別送給大哥和二哥。我想藉那個 家庭聚會,讓他們的子女明白,不要嫌棄只有小學程度的爸爸。他們讀不成書,並非懶惰之故,而是他們兩位沒有其他弟妹那般幸福;由於他們在家中排行較長,便成為支撐家庭的「先頭部隊」,需要犧牲自己,輟學到社會做事。他們的高尚情操,比起我們能夠完成大學的兄弟妹, 更值得他們的兒女及姪甥們的敬重及感激。(待續)
筆者從事國際金融銀行業務卅多年,現職大學客座副教授和國際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