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國際田徑總會在2011年要求患有雄激素過多症的女運動員,必須將其血液內睪酮含量降至每升10納莫耳以下,否則不能參賽。四年之後,印度短跑運動員Dutee Chand不服田總的規定,要求國際體育仲裁院介入。仲裁院要求田總在兩年來提供更多理據,證明高睪酮含量為女運動員帶來明顯優勢,其間田總需要撤消2011年的規定。

兩年過去,田總在去年7月公布研究成果。研究員分析了2011年和2013年世錦賽運動員的成績和睪酮含量,發現睪酮含量高的女運動員在400米、400米欄、800米、擲鏈球和撐杆跳的表現,比睪酮含量低的女運動員優越1.8%至4.5%,但在其餘16項田徑運動則沒有明顯分別。在精英運動員的世界裡,百分之一的差距便足以決定他們與獎牌的緣分。田總的發現似乎為當年的規定找到理據,但卻無法滿足仲裁院的要求,事關仲裁院對「明顯」優勢的定義是:該優勢相當於男子與女子運動員的差異,亦即是10%至12%。再者,為甚麼睪酮含量只對一部分田徑項目有影響,而不是所有項目呢?
有見及此,田總選擇了不為2011年的規定再作辯護,而是在上月另闢新例,僅對參加400米至1,600米賽事(包括跨欄)的女運動員設置睪酮含量上限。由於新例不包括Chand參加的100米和200米比賽,田總無需向仲裁院解釋便可推行,11月起生效。
這個決定,被指是針對南非運動員Caster Semenya(圖),她是雄激素過多症患者,亦是目前400米、800米和1,500米的王者。支持Semenya的人士有兩個主要觀點,首先是研究結果並未顯示高睪酮含量對800米以上比賽有影響,為甚麼田總的新例包括1,500米和1,600米,但卻對擲鏈球和撐杆跳隻字不提呢?第二,所有精英運動員都天賦異稟,例如保特的肌肉構造、菲比斯的長臂、勒邦占士的身高等等,女運動員的高睪酮含量亦然。為甚麼田總不對其他基因優勢設限,而只針對睪酮含量呢?
體育賽事分開男子和女子組,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同意男性的身體構造令他們有明顯優勢,分開兩性是為了提供一個公平競技的環境。但甚麼是「明顯」和「公平」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但難以用白紙黑字清楚界定的概念,而且答案亦因觀點而異。面對這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國際田總選擇引用一份問題多過答案的研究報告,繞過仲裁院的決定重提舊法,難免招人話柄。代表Semenya的南非田徑總會已表明會向國際仲裁院投訴。由於國際田總的理據依然不足,仲裁院很可能會像當年處理Chand案一樣,指令田總暫停新例。這場激素辯論,看來還會持續一段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