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仔今年8歲。8歲是個怎樣的年紀?8歲是個開始懂得跟同學仔比較的年紀,卻又搞不清,甚麼算是贏、甚麼算是輸的年紀。例如,他們會跟同學仔比較,誰的屋企面積比較大一些,又會比較,上一次搭飛機你是坐商務還是坐Econ……諸如此類,當然到了最後,這些所謂比較,到最後總會淪為一班小學雞互相吹牛的局面,聽他們轉述同學仔「吹」些甚麼,有時候的確挺有娛樂性的。然而,讓我隱隱感到有點不安的是:點解依家班細路,互相比較的東西總是會和錢扯上關係的?抑或其實我們自己當年也是一樣?

這班8歲的男孩子,還有一樣會用來互相吹牛的,就是自己老竇有幾勁,有幾多成就。阿仔話,坐佢隔籬的同學,佢爸爸好勁啲,在大公司做高層。「咁又真係幾勁嘅,坐嗰啲位唔係咁容易㗎……」我說。
「老竇,你有幾多個人跟住你呀?有冇一萬個人?」阿仔問:「同學話,佢爸爸有一萬個人幫佢做嘢㗎喎。」
「一萬人?」我笑了笑。那位同學仔的爸爸,我認識的。有次聚會我們交換過卡片,的確是個大公司高層,但一萬個下屬就肯定是同學仔吹牛了:「爸爸梗係冇啦……」
「係呀……」囝囝好像有點失望:「佢仲話佢爸爸出trip係坐私人飛機㗎……」
「哈哈,真係?」我又忍不住笑了:「爸爸平時出trip坐Econ咋喎。」
「咁樣,係咪佢爸爸即係咪叻過你好多?」囝囝問。
望住阿仔,唔知好笑抑或好嬲。「自古以來」世人去衡量男人的成就,都總是從他有幾多財富,揾到幾多錢去入手。再深入一點,也許會看看,他有多大權,手下有多少人。「有錢又有權」這些所謂成功標準,除了帶給人充裕的物質生活外,對很多人而言,背後還隱含了對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的評價。一個表面成功的人,斷估應該也是個有能力有頭腦的人吧?至於那個擁有一千萬身家的人,也理所當然地應該「叻」過那位只有一百萬身家的人吧?將評價一個人的方法,簡化到這樣的一個地步,當然是極膚淺的行為。然而一個8歲的孩子,沒有甚麼人生經歷,去比較「邊個叻啲」的時候,只懂得用這些可以量化的標準去計算,我覺得無可厚非。但當他逐漸長大,他應該會慢慢明白到,每個人對成就的要求也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事情都冇可能這樣直接去比較的。而去評價一個人的成與敗,更絕不可能單憑其事業和財富去計算。事實上,我認識不少事業成就很高的人,家庭和婚姻也搞到一塌糊塗……若要評價這些人的人生,應該說他們是成功還是失敗?
「哈哈,可能佢爸爸叻啲啦……」我跟囝囝說:「其實呢,到你遲吓長大咗,好似爸爸咁嘅年紀啦……睇返轉頭,會覺得自己一直以嚟都有個開心嘅家庭的話,咁爸爸就算係叻嘞。今日去講,仲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