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公布今年盛事再增加60多項,即由150項增至逾210項。看來盛事經濟已成為政府疫後施政常態,一來吸引旅客來消費,二來推廣香港城市品牌以至推動貿易及工商業,雖然當中一些項目在某些人眼中,未必稱得上是盛事,給人交數及交功課的感覺,但無論如何總算是走對了方向。
官民努力推動盛事,值得嘉許,就如上周展開序幕的多啦A夢大型展覽活動,由於主題吸引,更是全球首站,效果相當不錯,為香港人帶來歡樂之餘亦吸引旅客。不過這只屬一次過的盛事,辦得如何成功也只限今次,熱鬧過後又要再找新點子。當然,此類盛事顯示我們這城市有創意有實力,一定要多推動,作用是令外界知道香港才是真正的盛事之都,最新最潮的事物都會在此首發,就算是巡迴世界的活動都要預上香港一站,由此擦亮香港城市品牌。
然而,香港更需要多一些有持續性的盛事,例如每年一次的藝術文化或體育活動,近年比較深入民心的有七人欖球賽、藝術三月、香港書展、香港藝術節、國際龍舟賽、美酒佳餚巡禮、香港馬拉松、單車節等,這些活動雅俗共賞,可以令旅客每年有所期待,就算今年因事未能前來參與,也可以計劃下一年再來。這類可持續的盛事會帶來穩定的客源,愈多就愈有利香港。
目前,香港正需要積極發掘多一些此類年度盛事,即使是比較小眾的也無妨,只要能成為該界別的重頭活動之一,做到各自發揮功效,吸引不同類型的旅客便算是成功。比如說,香港地理環境令本地的山野比賽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公眾可能只熟悉毅行者活動,而其他類似的山賽就需要多作推廣,這需要相關部門配合拆牆鬆綁,才能夠令活動更有聲有色,吸引全球運動愛好者的眼球。又例如,香港爵士樂水平不低,但專門表演場地不多,如果每年的爵士音樂節可以規模搞大一些,配合多些宣傳,可能會吸引一批爵士樂愛好者來港欣賞。
在芸芸盛事當中,有否一些有潛質可以由單一項目發展成為年度盛事,持續為香港帶來聲譽及收益?如何能做到盛事全年無休,帶來旅客刺激本地經濟,就有待各方包括官員們去努力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