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開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亦首次在香港及澳門挑選載荷專家。於香港報名表格中,特別要求申請者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遵守國家憲法及《基本法》等。誠然,國家富強是建基在科技之上,而科技則依靠各類尖端人才,故確保科研人員存有愛國之心實是理所當然。
看看我們的香港太空館,落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承接於美蘇冷戰期間太空科技的熱潮。開館之初,除自然天文科學的展品外,其餘盡是有關美國或蘇聯的太空競賽,當中又以美國太空總署的探測任務為多,說的其實就是他國的科技以及別人的成就。
當然,我們國家在該年代的太空科技,與美蘇大國的確是天壤之別,太空館如此的安排並非意料之外。只是在回歸之後,我國的航天技術長足發展,先有首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完成載人升空任務,後有天宮一號成立軌道實驗室等,但香港太空館礙於經費所限,沒有進行徹底的更新。
直至2015年,太空館才迎來大規模的翻新工程,當中展覽加入中國航天的內容,包括酒泉發射場模型、神舟返回艙模型及楊利偉工作服等。然而,我只能說現時的展覽是客觀平白,未必能對公眾教育掀起愛國的感動。香港太空館其實不應只是陳述科學知識,更應是用作啟迪青少年愛國情操的設施,要讓他們明白國家的航天技術得來不易,是經過一段崢嶸歲月才換來今天的成就。科技與國家,從來也是密不可分。
科學教育不單要重視技術和創新,更重要是培養人才的愛國情操,以至自身對中華民族認同及責任的覺悟。從太空館的設置看來,現時香港科學教育中的愛國元素實有進步空間,故新成立的文體旅遊局看來還是需要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