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近月成為熱門詞。事實上,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1950年就已對機器能否思考作測試,其後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1955年為此概念定名「人工智能」。但直至Igor Aleksander在八十年代設計出首套類比人腦思考方式的神經模式識別系統,「人工智能」才真正進入「學習」模式。
然而,「學習」當時仍依靠人手輸入資訊。全賴近年互聯網和大數據急速發展,兩者互聯互通,「人工智能」終能自行收集網絡汪洋內的大量數據去分析、「學習」。由此可見,從發現到應用,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今天我們所見所享的都是前人積累的成果。作為本港科創推手,創新及科技局希望能將香港現有的科技成果整合,同時推動研發,讓下一代也能得享科技帶來的便利。
隨着人口老化,以智能產品監察身體狀況或擔當智能看護等需求必會大增。有研究就預計,可穿戴設備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全球巿場到2021年會達到1,368億美元。因此健康老齡化既是大眾關心的事,也是商機。
科學園正聚焦推動健康遙感檢測技術、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創科局建議推出院校中游研發計劃及提高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的回贈金額,鼓勵研發,也擬成立創科生活基金和創科創投基金,推動更多機構和企業應用科技。各項措施都是為改善巿民生活,冀稍後在立法會也能得到議員支持。
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