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我要主講有關抗菌素耐藥性的講座,在準備內容時,發現不少食品公司的營銷手段,令我「驚歎」不已。
食品公司愛標榜自家產品不含抗生素,以雞隻包裝袋上的字眼為例,有「不含抗生素」(antibiotic-free)、「不用抗生素加促成長」(no-antibiotics for growth promotion)、「不含人類抗生素」(no human antibiotics)、「絕無抗生素」(no antibiotics ever)、「負責任使用抗生素」(responsible antibiotic use)等等,最常見又看似令人放心的寫法是「全天然」(all natural)。
難道食品公司只需要三言兩語,便足以令消費者對該公司的產品信心十足,放心食用?其實,消費者有時都未必清楚抗菌素耐藥性的意思。在消費者眼中,包裝袋上的各種字眼可能意思也差不多,但實情是差別極大。
例如,別以為「不含抗生素」的雞隻,是從未注射過抗生素。實際情況是雞農會在雞隻的停藥期過後才屠宰,確保雞肉內不含殘留藥物,故即使雞隻曾經注射過抗生素,也依然可稱為「不含抗生素」。
另一常見字眼「不含人類抗生素」,只代表雞農沒有在雞隻身上使用如萬古黴素(Vancomycin)等供人類使用的藥物,但不表示沒有注射其他抗生素。
其他宣傳字眼如「負責任使用抗生素」、「全天然」也意義不大。五萬隻雞隻被困在同一棚內、活動空間狹窄、只能活命39天便要被屠宰,到底有多「天然」呢?
唯一較有意義的字眼是「絕無抗生素」,指雞隻從孵化到屠宰整個生長過程中,都沒使用過抗生素。不過,雞農在必要時也要用藥物治療患病的雞;在出售那批曾用藥的雞隻時,他們不會貼上「絕無抗生素」標籤。因此,消費者要留意使用「絕無抗生素」標籤的農場,也非絕不使用抗生素。大家日後購買食品時要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