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香港愈來愈難找到令人回味的煲仔飯?記得不久以前,特別在深冬時份,大牌檔或地舖餐廳門前行人路常設置一灶台,由廚師悉心慢火烹調一煲臘味煲仔飯,陣陣飯香令人垂涎欲滴,能夠吃上一口熱氣騰騰飯餸,簡直最再舒服不過。
煲仔飯是粵菜的一大傳統,但煲出好的煲仔飯殊不簡單。首先講究食材用料,文火慢熬,將飯餸的原味發揮到淋漓盡致,創造出細膩濃郁的米飯香、臘味香,再加上煲底的那層金黃色鍋巴,焦脆可口,配上一碗醬油,令人食慾大增。
有傳指煲仔飯是從「五更飯」承傳過來,過去廣東一帶有錢人家,正當家中婦女生了孩子,進入坐月子時期,要在天亮前進食早飯,五更,正是清晨三點左右。古代沒什麼高級營養食品,只有讓陪月奶媽在清晨用炭火燒飯,一個小瓦煲烹煮一碗白飯,再加上時令的肉類,慢火炮製,這煲飯稱「五更飯」,傳說能肥兒催奶,馬無夜草不肥,看來亦不無道理。
提起煲仔飯,腦海忽然泛起臘味。
中國人製作臘味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之久,臘味更成為海外華人社群的文化符號。臘味一詞,泛指所有經過臘製的肉食,講到廣式臘味的發源地,中山市有個臘味傳說。據說中山有一名賣粥小販名王洪首先發明廣式臘腸的製作方法,被譽為臘味「祖師爺」,由他發明開始至今,臘味發展到現在種類很多,廣式臘味,口感香甜紅潤誘人,有臘腸、鴨潤腸、臘肉、臘鴨;臘製內臟有臘鴨腎、臘鴨腸,甚至有臘魚、臘田鼠等多個種類。廣東清遠連州市也是著名的臘味之鄉,有臘狗和臘蛋等品種。
人有南北之分,臘味亦分南北。川式臘肉熏香醇正;湘式臘肉鮮香醉人。四川人製作臘肉一般採用民間傳統手法,將宰殺的鮮土豬肉加鹽、白酒、五香粉、辣椒粉醃制,醃製後的肉掛在灶台上面屋樑,利用煮食炊煙薰制,一個多月後,顏色金黃的臘肉初步完成,然後再掛在室外廊簷下面,天然風乾後,醃製完成,隨吃隨取,就算沒有冰箱,也能有保鮮效用。湘式臘味,最大的特點就是食材豐富,主要有臘豬、臘牛、臘雞、臘魚、臘鴨、臘野味等品種。湖南臘味製作過程是用稻稈、穀殼、茶葉等薰制,風味獨特,鹹甜適口,色澤紅亮,甚有鄉土風味。
但我還是廣東臘味的忠實支持者。記住,臘腸不要蒸熟,煲飯時插在已起眼的飯中焗熟,整煲飯也香噴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