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的熱話,由原本的簡約公屋,突然間變成電影。一套《給十九歲的我》紀錄片式電影,掀起了大規模的討論。結論為何?有點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又有點像羅生門,雙方都有人支持,雙方都有人批評。
由於聲稱是十年製作,也是有分量的導演主理,原本準備買票入場支持。但電影上影幾天後就因爭論不斷而停播,而相信公映的日期是遙遙無期……很多惜?以電影欣賞角度而言,的確是非常可惜,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有一點點值得高興的地方。何解?
事件涉及世代的爭論,明顯地導演的看法跟年輕的主角已見到立場上的不同之處。電影亦涉及政治的分歧,就正如電影內提到一位女生由志願當警察,到經過2014和2019後改變了當初的主意,整套電影充滿了政治符號。
在這環境下,社會仍然自由地、暢所欲言地表達意見和立場,這不正正是回復到以往的社會狀況嗎?支持女生的和支持導演的市民,都能在平等的基礎下,理性地發表意見,而不是透過侮辱、刻薄的言論,甚或是使用暴力達到目的。單是這一點,已經值得高興。 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