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來照顧乳癌病人?
乳癌目前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奪去無數生命,並為不少家庭帶來情感與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年輕媽媽突然失去了工作能力,孩子失去了照料,企業少了關鍵人員,同時打擊了中年女生事業發展。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每年有超過4900宗新症及逾800人因此去世,情況令人憂慮。政府在2021年推出了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果斷介入和增加了市民認知,但是如果能夠將乳癌照顧提升至公共衞生政策的基石和未來政策核的,相信不僅關乎救命,更是關乎公平、尊嚴及一起建設一個惠及全民的醫療系統和機制。
早期篩查和發現是乳癌治療成功的關鍵,早前的先導計劃為合資格女性提供乳房X光檢查,是一個極佳的開端。筆者建議醫衞局和衞生署把這個計劃轉化為常規政策,確保篩查服務的持續性及覆蓋面,並制定明確的資金計劃及推行時間表,先聚焦高風險群體,再逐步擴展至全民。

篩查亦要超越基本乳房X光檢查,因為現時BRCA基因檢測僅限於高風險人士,有需要擴大至中度風險女性,例如有家族病史但未達高危標準者,並配合遺傳諮詢服務,及早識別潛在風險。以肺癌篩查為例,其根據吸煙史等風險因素的分層模式已證實有效。乳癌篩查亦可借鑒此法,按年齡、家族史及生活習慣等制定分級計劃,優化資源分配及成效。
同時有效的治療可及性決定存活率,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在各個方面都是領先全球,但是一些藥物卻未跟隨其他地區,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讓病人未能及時獲得尖端治療,筆者認為,未來醫管局應該突破政策和系統限制,要以病人治療效益作為首位,提升醫護人員及患者的相關意識。更廣泛而言,政府可以建立可持續的資金機制,讓患者及時、公平且負擔得起循證治療至關重要。
自願醫保計劃(VHIS)自推出以來具潛力,今年能夠優化的話著實最好。因為目前其對癌症藥物及治療的保障不夠完善,政府應制定透明且定期更新的受保藥物清單,確保廣大患者獲得最新治療選擇。而如果住院和手術計劃,能明確涵蓋手術及靶向治療與生物製劑的配合使用,這在乳癌治療中日益成為標準。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增多—VHIS的不足更顯著。60歲或以上人士的非手術癌症治療保障限額應提高,並逐步推廣至其他年齡層。將稅務扣減上限從每人8000港元提升至20,000港元(按保單計算而非受保人),可增加吸引力。針對長者,扣減上限可再提高40%,並推出專為老年人設計的VHIS優惠計劃,按經濟狀況及家庭收入提供不同程度保費補貼,甚至全額資助,重點保障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的治療及藥費。加入預防性服務,如定期體檢及慢性病管理,將使VHIS更具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