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4-01-16 06:00:00

謝灶

分享:

謝灶是傳統習俗中最能反映中國人的價值觀,顯出一種只有心領神會處世哲學,在人際中淡淡而微妙的利益關係。

雖然隨著社會進步,大多數家庭的廚房已不再供奉灶君,但在廣東人的基因中依然有會有謝灶的傳統,粵語有「年三十晚謝灶」的俚語,意即「好做唔做」,可見謝灶習慣有獨特的文化底蘊。

在中國人家中廚房,一定有一塊雕刻著「定福灶君」四字的木雕牌匾。習俗上,農曆12月23日便開始謝灶,廣州一帶流行著不同人有不同日期謝灶的規矩,家家不同,有一說是「官三民四蜑家五」,亦有一說是「官三民四客家五麻瘋六」的謝灶日期,簡而言之,官府謝灶定必早於平民,體現傳統官尊民卑的帝制根源。

adblk6

廚房之神原名為「九天東廚命灶王府君」,除了主事廚房安全外,更擔當監察之神,每於歲晚便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相告一家人的善惡。有此一重關係,世人便須謝灶。與其他拜祭神衹不同,只有灶神的儀式叫謝灶,不說拜,不說祭,而說謝,意即是先行謝過他向玉帝美言幾句。

面對玉帝安插在家中的「臥底」,準備回京述職之前,平民臨別歡送儀式當然少不免,祭品當然亦不可少。粵人謝灶不用豬肉,而用上片糖、甘蔗、麥芽糖、湯圓等甜食,作用是讓灶君吃了食後,向玉帝講多些好說話。傳統上亦會用上紙馬和黑紙袍、紙靴,給灶君代步和參見玉皇大帝時穿著。凡間人丁眾多,為免灶君彙報時講漏講錯了話,亦有人會他準備一份《灶君疏》作貓紙。這《疏》既然由這家人代筆,自然是隱惡揚善,盡揀好話寫了。最後在拜祭時,將灶君衣紙內的灶君疏取出,寫上戶主姓名、地址、日期等。在化寶時禱告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行文至此,謝灶簡直是古代中國人生活的寫照,顯出我國民族實際主義性格,「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的寫照,你看特首述職的劇本也是年年一樣,單靠小把戲是行不了好運,人在做,天在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