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4-20 11:15:00

跟年輕人談夢想(上):人真的一定要有夢想嗎?

分享:

演說過後,本應到了Q&A時間,由於我的演講超時,大會司儀正想宣布活動完結,人群中一位年輕人突然舉手,希望我能回答他兩個問題:

「你說要鼓勵人追夢,到底人是否真的要有夢想?對於那些沒有夢想的學生,會否造成一種壓力?」

「香港是不是一個支持夢想的地方?如果不是,為甚麼還要鼓勵下一代追夢?」

夢想這兩字先天帶着光環,每個追夢故事聽來都那麼賺人熱淚,一般分享會後參加者的反應都像引擎般「撻著了」,十分熱烈。難得遇上這名哲學系的同學提出兩條值得思考的問題,心裏有點興奮,我當然把握這個機會好好回答他和自己這兩條問題。

adblk6

首先,甚麼是夢想?我認為夢想就是能帶給你活著的意義、前進的動力,和對自己未來有憧憬的一件事。夢想不一定能「成真」,也會隨著一個人的閱歷而有所變化。一個學生還沒有確切的夢想不要緊,關鍵是他有沒有一樣東西令他找到活著的意義、前行的動力和對未來的盼望。如果你鼓勵一個人思考他的夢想,他會開始思考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期望,甚麼能令自己真正快樂,還有下一步應該怎樣走,這樣才不會被別人的期望綁架,機械式地跟着社會的標籤盲目生活,慢慢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對未來的盼望。

香港是不是一個支持夢想的地方,眾說紛紜。我更關心的是香港的未來,而這個未來是屬於我們的下一代。如果我們希望二三十年後,香港的下一代能無懼社會的急速變化,運用創新思維解決人類未來的問題,那麼今天除了教授書本上的知識,是不是應該在基礎教育中投放更多資源鼓勵年輕人追夢,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那麼失敗了怎辦?我常常以拍拖做例子:你認為一個十五歲便開始拍拖,經歷過十次失戀的人,和一個四十歲才第一次拍拖然後被狠撇的人,哪一個較懂得面對失敗?年輕人機會成本較低,愈早嘗過失敗滋味,抱著「係咁㗎啦!」的心理準備,才不會輕視追夢的難度,懂得從失敗中站起來,謙卑地檢視自己失敗的原因,進一步調整期望和策略。每一次拍拖/追夢都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學精了,下次機會出現時便不會重蹈覆轍。

adblk7

說到這裏,哲學系的同學問:「那麼,夢想為甚麼一定要有Social Impact?」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吞下一口清水,分享了兩個關於追夢的真人真事。 (續下篇)

黃嘉敏  DreamStarter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http://www.sie.gov.hk/go/bibiann-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