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蹤前世今生 大館/中環街市/雷生春活化大變身
一座建築物,保存百年外貌,內裏卻換上新裝,以新中有舊「活化」起來, 有甚麼吸引之處?要看活化建築,筆者推介中環街市及其附近的大館,以及位於旺角的雷生春。
它們的「活化」故事,你又知道嗎?
中環街市 曾是東南亞最大肉類市場

耗資5億元翻新的中環街市,開張時吸引逾70間食肆、本地品牌及生活雜貨店等進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年,停用18年的中環街市活化重開,變身集特色食肆及本地品牌於一身的潮流地標,十分哄動。剛開業便人流如鯽,大受歡迎。
中環街市最早於1842年落戶中環,現在活化的屬於第四代建築。早期街市位置是填海而來,曾做過漁類批發市場,更是昔日東南亞最大肉類市場、亞洲最大街市。
1970年代,中環一帶漸漸變身金融商業區,加上住宅往半山遷移、超市興起,中環街市使用率每況愈下,終在2003年關閉。
千禧年代,社會的保育聲音響起,中環街市被列入保育活化之列,並於2021年以嶄新姿態重現人前。
大館看香港刑法變遷 監獄牢房最吸睛

大館保存了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原有風貌,而眾多歷史建築中,前域多利監獄是最受遊覽人士歡迎的。(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環另一特色活化建築物,是由前中區警署建築群變成藝術文化地標的大館。
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中區警署建築群,超過170年歷史。它由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組法定古迹組成。
千禧年代,中央裁判司署、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陸續正式停止運作。2008年,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計劃落實。
2018年5月,大館以全新的古迹和藝術館面貌向公眾開放,經常舉行不同主題和形式的展覽,還有視覺藝術、音樂及戲劇表演、電影放映和工作坊等文化活動,成為了藝術活動平台。
雷生春30年代中西合璧舊騎樓搶眼

雷生春活化後,成為浸大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提供中醫服務。(圖片來源:Getty)
在九龍,筆者最難忘的活化建築,是位於旺角的一級歷史建築雷生春。
1931年建成的雷生春,樓高四層,其弧形騎樓設計,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不單有西式石磨樑柱、欄杆裝飾和意大利風格的正門,亦盡顯中國文化建築細節,例如將彩色玻璃蝕刻畫鑲嵌於傳統木框架的「滿洲窗」。
昔日的雷生春,最底層為醫館和藥店,上層是持有者雷家的住所,是昔日常見的上居下舖結構。隨着時代變遷,雷家後人相繼遷出,至1970年代大宅空置。
2000年,雷生春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雷氏後人將之捐贈予政府。2012年,雷生春成功活化,以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春生堂」重生,為非牟利機構為基層市民提供診症服務。
香港的活化建築豈止於此,筆者推介大家留意「當代中國」網站的「飛凡香港」欄目,可以知道更多有趣的活化建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