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市區通往葵涌附近,有一個建在山頂上的高樓私人屋苑,它也是香港規劃中唯一一個建在山頂頂端的高層屋苑。
香港多年的規劃大綱原則是在市區內可以建高層大廈,到了山上的建築被要限制高度及密度,到了山頂便建造一些三層高的別墅平房,山越高屋越矮。目的是要保護所謂的山脊線,讓市民看見香港的山脈,不被大廈建築破壞。但為甚麼這個屋苑可以破例呢?原來這是政府執行規劃買地等一連串的錯誤所造成。
葵涌這片山頭,原來橫臥於荃灣葵涌新界與九龍市區之間,所以是面對西北風,所謂當風之地,風力猛,風水上稱為不聚財之局,而風力也把泥土中之水分吹乾,植物比較難在此扎根,久而久之,便出現風蝕之象,山頂上都是一些很少植被的沙石地光頭山。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屯門青山西面爛石角一帶。
山頭在七十至八十年代,由於中環未建成太多高樓遮擋,在今天的特首府,當年的港督府見可以看見,這片黃土的維港內所有山頭都是綠的,這是唯一可見到爛泥山的地方,所以當時有港督對此表示不滿。殖民地之官員自然也十分緊張,執意要處理好此破壞港督府「風景」之事,這一點與九七後政府多次批准,在東九龍大上托安達臣礦場日挖夜挖的政策不同,可見九七後管冶的精英水準奇低。爛山頭不但破壞維港風景,也破壞了香港的風水,在港島渣甸山也有一個已開挖完的爛山頭,在維港與大上托遙遙相對,像兩個互相指罵的大口,這也導致回歸後近二十年政府爭吵不斷。
七、八十年代當年正是香港貨櫃業興盛發展的年代,香港貨櫃吞吐量不斷增加,所以要擴建只有一號碼頭的貨櫃碼頭。因此規劃上這片爛山頭就近葵涌,正好把它鏟平,泥土便用來填葵涌灣,建造二,三號貨櫃碼頭,鏟平的山頂形成幾個平台,正好作為地皮出售,一舉兩得,甚為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