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戰迫各國反制 美國通脹害苦基層
美國總統特朗普公布,對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汽車加徵25%的關稅,將於4月2日起生效。他在白宮簽署相關行政命令時,更誇張表示這能夠增加每年6,000到10,000億關稅收。究竟美國不斷增加關稅是不是真的能夠增加收入,或者真的能促進當地工業發展?還是最終會將關稅成本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特朗普上任以來,3月4日起多次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加關稅,3月6日對加拿大銷美含鉀肥料加10%關稅,3月12日對全球銷美鋼鋁加稅25%。特朗普還稱相關加關稅手段,將會陸續有來。可是,各國的反制措施也會陸續有來,甚至會促成排除美國的新商貿聯盟。
美國股神巴菲特就批評關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戰爭行為。他還直言關稅最後會變成商品稅,可能會提高消費者價格,關稅戰會有後遺症,包括關稅的影響以及誰將承擔成本,強調所有經濟政策都必須考慮後果,這是經濟學基本常識。早在2016年,他也批評關稅提案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想法。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他也警告共和黨的激進舉動,可能在全球造成負面影響。
絕大部分經濟學家都不贊成關稅,認為頂多是一種政治工具,有時用於貿易戰,而不是有效的國際貿易框架。事實上,關稅長期以來一直與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有關。1930年代,美國共和黨根據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提高關稅,該法案將2萬多種的進口商品的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法案通過之後,許多國家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導致美國進出口減少67%,加劇當時的經濟大蕭條。
南韓現代集團宣布,會向美國投資210億美元,包括在路易斯安那州設鋼鐵廠。特朗普即時邀功,稱是關稅措施的成果。由於鋼鐵材料運輸成本極高,就地生產本來就較有效益,現代集團目前在阿拉巴馬州及佐治亞州已設有車廠,設鋼鐵廠不過是自行使用。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並不算嚴重,但數據有時間差,未能反映關稅戰後的實際影響。從聯儲局放風,今年減息將會放慢,可見因關稅而來的美國物價上升,美國基層民眾要準備面對過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