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本港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失業率維持在2.9%,連續5個月不變。勞動人口參與率則下降至57%,再創新低。教科書經常説失業率愈低對經濟愈好,但很明顯這不應用在現今的香港。
香港去年初全面通關復常後,訪港旅客「不似預期」,「文化深度遊」成風,「暴力購物」不再,零售餐飲業呻到樹葉都落,商場和酒店亦惆悵萬分。可幸中央政府早前宣布惠港措施,本月6日起新增西安和青島兩個自由行城市,算是為香港帶來一陣「及時雨」。而政府近期亦馬不停蹄以「盛事經濟學」推動經濟加速復原,近期有金鐘添馬公園至中環海濱發光蛋展覽和維港煙火匯演等等,足以顯示政府誠意滿滿,但容許筆者雞蛋挑骨頭,在市況和消費情緒稍有好轉後,我們還只單靠盛事推動,後續的效界只會愈來愈少。
在不計成本吸引遊客的同時,可能也需要「停一停、諗一諗」,檢討香港是否有足夠的capacity和承載力去應付多出的旅客。在數十萬人離開的移民潮下,使現時不少服務行業人手更為繃緊。人手不夠一定無好臉口,此乃服務行業的環球定律,我相信大家出外旅遊也一定遇過近似情況。香港餐飲業已出現頗為嚴重情況,但我真心相信絕大部分餐飲從業員也希望笑臉迎人,讓食客食得滿意,多比貼士。但工作排山倒海,遊客未能相應配合,造成員工不滿,遊客不爽,爭吵自然而來,服務質量也一定受影響。
過去筆者強調要建立香港優質品牌,但在人手不足和經營成本壓力高昂下,我們如何提供優質服務,如何宣傳香港品牌?又會否造成新一輪的民生壓力和做衰自己品牌惹內地同胞埋怨?
時移勢易,「工多過人」,政府應更多在政策層面上進行優化,如吸引更多人重回勞動市場,推出更多托兒服務,讓婦女可加入勞動大軍,同時提供更多彈性政策讓退休人士可按健康情況重回職場。有關當局亦可提供更多資訊便利協助市民在居住地附近工作,減少舟車勞頓,提供更多工作誘因,想方設法造好香港品牌。